[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MC的混合电容电压型双子模块串联拓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9892.0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1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怡波;郭燚;张震;赵燃;邱冠超;李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7 | 分类号: | H02M7/537;H02M7/48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3 | 代理人: | 包姝晴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mc 混合 电容 电压 双子 模块 串联 拓扑 结构 | ||
1.一种基于MMC的混合电容电压型双子模块串联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半桥子模块,其设置有第一开关单元(T1)、第二开关单元(T2)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开关单元(T1)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T2)正向串联后,再与所述第一电容(C1)并联;
第二半桥子模块,其设置有第三开关单元(T3)、第四开关单元(T4)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开关单元(T3)与所述第四开关单元(T4)正向串联后,再与所述第二电容(C2)并联;所述第一电容(C1)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参数不同;
第五开关单元(T5),所述第一半桥子模块与所述第五开关单元(T5)反向串联后,再与所述第二半桥子模块正向串联;
第六二极管(D),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半桥子模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半桥子模块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C1)的电容参考值设为C,所述第一电容(C1)的电容电压参考值为0.5UC;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容参考值为0.5C,所述第二电容(C2)的电容电压参考值为UC;
该拓扑结构包含四种工作状态,分别为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第三工作状态和第四工作状态;
其中,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开关单元(T1)和第四开关单元(T4)关断,第二开关单元(T2)和第三开关单元(T3)导通;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均被旁路,子模块对外电压为零;
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二开关单元(T2)和第四开关单元(T4)关断,第一开关单元(T1)和第三开关单元(T3)导通;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电容(C1)串联到电路中,第二电容(C2)被旁路,子模块对外电压为0.5UC;
第三工作状态时,第一开关单元(T1)和第三开关单元(T3)关断,第二开关单元(T2)和第四开关单元(T4)导通;第三工作状态时,第二电容(C2)串联到电路中,第一电容(C1)被旁路,子模块对外电压为UC;
第四工作状态时,第二开关单元(T2)和第三开关单元(T3)关断,第一开关单元(T1)和第四开关单元(T4)导通;第四工作状态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均被串联到电路中,子模块对外电压为1.5UC;
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包含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五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中包含:当电流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子模块,流经第二开关单元(T2)、第五开关单元(T5)、第三开关单元(T3)并且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
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子模块,流经第三开关单元(T3)、第五开关单元(T5)、第二开关单元(T2)并且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
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包含第二工作模式和第六工作模式;
其中,第二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一开关单元(T1)、第一电容(C1)、第五开关单元(T5)和第三开关单元(T3),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对第一电容(C1)进行充电;
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三开关单元(T3)、第五开关单元(T5)、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单元(T1),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第一电容(C1)放电;
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包含第三工作模式和第七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二开关单元(T2)、第五开关单元(T5)、第二电容(C2)和第四开关单元(T4),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对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
所述第七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四开关单元(T4)、第二电容(C2)、第五开关单元(T5)和第二开关单元(T2),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第二电容(C2)放电;
所述第四工作状态包含第四工作模式和第八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一开关单元(T1)、第一电容(C1)、第五开关单元(T5)、第二电容(C2)和第四开关单元(T4),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进行充电;
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中包含:电流从第二半桥子模块的中点进入,流经第四开关单元(T4)、第二电容(C2)、第五开关单元(T5)、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单元(T1),从第一半桥子模块的中点流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放电;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T1)包括第一IGBT管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IGBT管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反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T2)包括第二IGBT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IGBT管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反并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一IGBT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电容(C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相连;
所述第三开关单元(T3)包括第三IGBT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IGBT管与所述第三二极管反并联,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四开关单元(T4)包括第四IGBT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IGBT管与所述第四二极管反并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三IGBT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相连;
所述第五开关单元(T5)包括第五IGBT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IGBT管与所述第五二极管反并联,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
所述第二IGBT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五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IGBT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
所述第六二极管(D)的正极与所述第四IGBT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D)的负极与所述第一IGBT管的集电极相连;
该拓扑结构为单相七电平MMC拓扑结构;
所述单相七电平MMC拓扑结构设有上桥臂和下桥臂,所述上桥臂包括第一子模块(SM1)、第二子模块(SM2)和上桥臂电感,所述下桥臂包括第三子模块(SM3)、第四子模块(SM4)和下桥臂电感;
其中,第一子模块(SM1)、第二子模块(SM2)、上桥臂电感、第三子模块(SM3)、第四子模块(SM4)和下桥臂电感依次串联,并与直流电压源相连,构成回路;
每个子模块的电压分别设为Usm1、Usm2、Usm3和Usm4,上桥臂和下桥臂电压分别为Upa和Una,O点为零电压点,交流侧a点电压为Ua,稳态运行时,直流侧电压为Udc,设定的约束条件为下式中的电压方程:
在任意时刻,MMC桥臂投入子模块电压和均保持不变,每个子模块产生四种电压,MMC在a点产生7种电压:
ua=0,±0.5uC,±uC,±1.5u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C的混合电容电压型双子模块串联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桥臂电压(Upa)为第一子模块电压(USM1)和第二子模块电压(USM2)之和,下桥臂电压(Una)为第三子模块电压(USM3)和第四子模块电压(USM4)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989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