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9674.7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5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甘进;叶云凌;任鹏良;郭国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17/00 | 分类号: | B63B17/00;B63B27/16 |
代理公司: | 42104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结构 起重机 鼠洞 竖向桁架 检测杆 甲板 升降轨道 升降装置 船用水 船舱 吊装 检测稳定性 操作平台 滑动连接 检测设备 检测 滚轮 夹持 夹头 夹住 水深 穿过 配备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及其操作方法,该支架结构包括甲板、船舱、起重机、竖向桁架、检测设备和多根检测杆;起重机和竖向桁架设置在甲板上,甲板在起重机的吊装范围内还设置有多个置杆鼠洞和一个安装鼠洞;起重机配备有吊装夹头;竖向桁架上设置有升降轨道、升降装置和液压大夹;液压大夹用于夹持检测杆,其上部与升降装置相连,后侧通过滚轮滑动连接在升降轨道上;安装鼠洞位于液压大夹正下方,检测杆被液压大夹夹住后可向下穿过安装鼠洞;船舱内设置有操作平台。该支架结构操作简便,适于各种水深,配合本发明操作方法能够提高检测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检测支架,特别是指一种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水下检测作为一门新兴工程学科,集成了现代海洋工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潜水技术、潜水医学以及结构力学、断裂力学等学科。随着我国“黄金水道”工程的不断的深入,对航道整治、航道护底以及码头的建设开发项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对工程结构物的水下定量检测与安全性评估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工程中所使用的船用水下检测支架一般较为简陋,其施工操作也较为复杂,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江流域的水流速度较大,对于检测支架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同时,对于三峡库区的大水深水下检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检测支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类水深的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船用水下检测支架结构,包括甲板、船舱、起重机、竖向桁架、检测设备和多根检测杆;所述起重机和竖向桁架设置在甲板上,所述甲板在起重机的吊装范围内还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检测杆的置杆鼠洞和一个用于安装检测杆的安装鼠洞,置杆鼠洞、安装鼠洞的横截面最好是圆形,必要时也可以选择正八边形、正方形等形状;各所述检测杆在使用前竖立地放置在置杆鼠洞内,其上端伸出鼠洞以方便吊装;一根所述检测杆的上端可与另一根所述检测杆的下端固定相连从而将两根检测杆拼接成一体;所述起重机配备有用于吊装检测杆的吊装夹头;所述竖向桁架上设置有升降轨道、升降装置和液压大夹;所述液压大夹用于夹持检测杆,其上部与升降装置相连,后侧通过滚轮滑动连接在升降轨道上,可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沿升降轨道上下滑动;所述安装鼠洞位于液压大夹正下方,所述检测杆被液压大夹夹住后可向下穿过安装鼠洞;所述船舱内设置有操作平台,操作人员可站立在其上将检测设备安装到从安装鼠洞中伸入的检测杆上。
优选地,所述液压大夹包括支撑框架、液压缸、对称地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第一夹头连杆机构与第二夹头连杆机构,以及连接液压缸与第一夹头连杆机构、第二夹头连杆机构的连杆联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头连杆机构包括铰接相连的第一连杆与第一夹头,所述第二夹头连杆机构包括铰接相连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夹头;所述第一夹头、第二夹头均包括夹持段和连杆段,所述夹持段与连杆段之间设置为一定角度的转角;所述第一夹头、第二夹头的转角分别与支撑框架前侧铰接相连,所述第一夹头的连杆段的端部与第一连杆的前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夹头的连杆段的端部与第二连杆的前端铰接相连;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安装在支撑框架后侧中部;所述连杆联接件的后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相连,所述连杆联接件的前端通过两个铰链结构分别与第一连杆的后端、第二连杆的后端铰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转角的角度为钝角,更优选为≥120℃。
优选地,所述检测杆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两根所述检测杆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实现相互拼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鼠洞的上方设置有与检测杆相匹配的卡瓦,可将检测杆固定在安装鼠洞内。
优选地,所述甲板在安装鼠洞的上部或下部设置有强化结构,以防止检测杆安装过程中对甲板的损坏。
优选地,各置杆鼠洞阵列地布置在起重机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96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机舱位置分段划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人船及其自动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