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502733.3 | 申请日: | 2018-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6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 发明(设计)人: | 曹华;彭平;夏中高;李旭杰;李鹏云;陈庆发;梁红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30B33/10 | 分类号: | C30B33/10;C30B29/06 |
| 代理公司: | 许昌豫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40 | 代理人: | 韩晓静 |
| 地址: | 461700 河南省许***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盐酸槽 湿法 预处理 花篮 生产企业 制绒机 槽式 盐酸 臭氧浓度控制 臭氧发生器 浸入 浓度控制 生产进度 超纯水 碱液槽 鼓泡 浸泡 帮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使用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产生的臭氧经过超纯水管道进入臭氧盐酸槽内,臭氧浓度控制在1~100ppm;(b)盐酸浓度控制在0.01~10mol/L,臭氧盐酸槽内药液温度控制在20~50℃,臭氧与盐酸在臭氧盐酸槽内通过鼓泡方式混合均匀;(c)将新湿法花篮浸入臭氧盐酸槽内药液中,浸泡时间24h以上即可;本发明可以取代现有碱液槽预处理新湿法花篮,能够帮助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好现有槽式制绒机,提高槽式制绒机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进度,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用硅片制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晶体硅太阳能单晶电池生产中,使用槽式制绒机碱制绒形成绒面,将硅片放置在湿法花篮中,湿法花篮浸泡在碱液中,硅片与碱反应形成绒面。在制绒过程中,硅片通过湿法花篮的卡齿放置在湿法花篮中,碱液在硅片与卡齿接触位置处较难与硅片充分接触,碱液在该位置处化学反应动力学阻力较大,同时由于新湿法花篮自身具有的疏水性,碱液很难及时传输到湿法花篮卡齿处的硅片区域,造成反应不均匀,导致绒面形成不均匀,从而产生花篮印,导致硅片的外观不良。
为改善此情况,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将新湿法花篮放入碱液中浸泡,改善新湿法花篮的疏水性,使新湿法花篮亲水性变好,使得碱液和湿法花篮卡齿处的硅片接触充分,反应均匀,反应形成的绒面均匀,从而减轻花篮印,改善硅片外观。
然而,在晶体硅太阳能单晶电池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湿法花篮,仅以现有槽式制绒机的碱液槽进行预处理新湿法花篮,每次预处理新湿法花篮数量有限,耗费时间会较长,同时占用碱液槽,影响生产进度,从而影响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方法,可以取代现有碱液槽预处理新湿法花篮,能够帮助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好现有槽式制绒机,提高槽式制绒机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进度,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用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产生的臭氧经过超纯水管道进入臭氧盐酸槽内,臭氧浓度控制在1~100ppm;
(b)盐酸浓度控制在0.01~10mol/L,臭氧盐酸槽内药液温度控制在20~50℃,臭氧与盐酸在臭氧盐酸槽内通过鼓泡方式混合均匀;
(c)将新湿法花篮浸入臭氧盐酸槽内药液中,浸泡时间24h以上即可。
优选的,所述臭氧与盐酸在臭氧盐酸槽内通过泵浦循环以及氮气鼓泡方式混合均匀。
优选的,所述臭氧盐酸槽为槽式制绒机自带臭氧盐酸槽。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臭氧和盐酸预处理新湿法花篮,经实验验证与比对,能够完全达到现有碱液预处理新湿法花篮的浸泡效果,两者的预处理时间都在24h以上即可符合花篮印减轻的生产要求;
(2)采用臭氧和盐酸预处理新湿法花篮,搭配现有碱液槽预处理新湿法花篮,能够加快新湿法花篮的预处理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3)采用臭氧和盐酸预处理新湿法花篮,可充分利用现有槽式制绒机自带臭氧盐酸槽的生产空闲时间来预处理新湿法花篮,无需增加槽式制绒机,不会增加生产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相反提高了现有槽式制绒机的利用效率,同时搭配碱液槽,有效增加槽式制绒机每次预处理新湿法花篮数量,提高了生产进度,从而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和臭氧盐酸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花篮印的外观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27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