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萤石选矿废渣-石英尾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3105.3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9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义;王尧;张雪敏;白燕;车京道;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18/12;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550007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萤石 选矿 废渣 石英 生产 混凝土 砌块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砌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萤石选矿废渣‑石英尾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经过对萤石选矿尾渣‑石英尾渣、生石灰、石膏、水泥、铝粉进行混合处理过程的工艺步骤以及配比进行控制,使得制备的砌块的强度和干密度得到了优化,提高了以萤石选矿废渣‑石英尾渣为原料制备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品质,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砌块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萤石选矿废渣-石英尾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
背景技术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以磨细的硅质材料为主要原料,以钙质材料为胶结原料,以石膏为调节材料,以铝粉为发气材料,经过与水混合制浆、搅拌浇注、发气硬化、静停、机械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制成的,属于硅酸盐混凝土砌块,采用蒸压养护工艺,称之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孔隙率能够达到70-85%,干密度为300-800kg/m3,占水泥混凝土的20%左右,粘土实心砖的28%左右,放在水中,具有一定漂浮性能,因此,其相比传统的建筑材料用砖和砌块的质量轻,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建筑物的重量,降低了建筑物劳动强度和造价。而且,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的是无机不燃材料,防火性能优越;导热系数维持在0.1-0.16W/m·K,仅及水泥混凝土的13%,实心砖砌体的28%,保温隔热性能较优;具有多孔结构,能够吸音,降低室内回音和外界杂音;不易老化、风华;尤其是砌块内部充满大量的封闭气孔,能够有效阻延水分扩散,抗渗透性能较高。可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较优性能,其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优越和经济价值,使得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和使用。
可是,现有技术中,对于采用的硅质材料,大多数采用的是粉煤灰和天然硅砂材料,而在大多数地区,其粉煤灰资源供应紧张,而且天然硅砂的储量也较少,极大程度的阻碍了采用硅质材料为主要原料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发展和推广。
萤石选矿废渣-石英尾渣即就是萤石尾矿,又称为萤石选矿废渣,其是一种高硅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是在萤石选矿提取氟化钙产品后,排除来的废渣,其完全能够替代硅质材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而且,现有技术中,也有研究者将萤石选矿废渣用于保温砖、砌块的制备,使得萤石尾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专利申请号为201210350547.5的利用萤石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其采用萤石尾矿:石灰:水泥:工业石膏:铝粉=60-80:10-20:10-15:2-5:0.006-0.007,经过粒度分离以及药剂、矿泥处理的细粒萤石尾矿加水搅拌,制成浆液后,在混料搅拌机中,再按比例添加石灰、水泥、工业石膏和铝粉,充分搅拌,浇注于模具中,发气切割,经过蒸压养护制得,使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保温隔热性能好,比重小,颜色白,强度大于5MPa;再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10530914.9的尾渣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萤石尾矿、石灰、水泥、石膏、铝粉的配比进行控制为70-74:17-18:4.1-10:4.2-5.1:0.05-0.1,经过原料处理混合,制浆,注模、切割、养护而得;可见,现有技术中,对于萤石尾矿制备加气混凝土砌块过程中,其与石灰、水泥、工业石膏、铝粉的质量配比均做出了研究,而且在专利申请号为201410530914.9文献中,对石灰的细度,比表面积进行了研究,对原料混合的搅拌时间,处理温度,搅拌速度等做了研究,同时还对料浆稠度等均作了研究,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对于萤石尾矿并未进行处理,导致采用萤石尾矿作为硅质材料制备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5MPa,干密度依然在570kg/m3以上,而且制得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导热系数依然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萤石选矿废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方法。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31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