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宫腔粘连的可降解支撑隔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88755.9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25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军;王昊飞;陶忠;许平;董成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844 | 分类号: | A61F2/8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 11575 | 代理人: | 张文祎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粘连 降解 支撑 隔膜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宫腔粘连的可降解支撑隔膜装置,包括生物可吸收支撑装置和配套的输送器;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撑装置包括生物膜片、镍钛合金丝骨架和药物涂层;所述生物膜片的形状与宫腔相匹配;所述镍钛合金丝骨架包括嵌入段和延伸段;所述药物涂层负载于生物膜片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所述输送器包括推送杆和输送套管,所述输送套管可匹配的套在推送杆外,所述推送杆的前端设置生物可吸收支撑装置,后端设有手指扣环,输送套管外壁上设有两个手指扣环。本发明装置植入后不需要再行手术取出,且在置留期间,减少患者子宫处的不适感,降解后被人体完全吸收,不会留下引线,无经阴道侵入病菌的感染风险;特别适用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的再次粘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治宫腔粘连的可降解支撑隔膜装置。
背景技术
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是女性独有的脏器。子宫大小与年龄及生育有关,成年未产女性的宫腔约长7.5cm、宽5cm、厚3cm,子宫可分为底、体与颈三个部分。宫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约6cm,上方两角为“子宫角”,通向输卵管。下端狭窄为“峡部”,长约1cm。
从子宫的解剖结构讲,主要组成部分是肌肉,宫体的前壁和后壁几乎相互接触,中间的子宫腔仅为一裂缝。宫体壁由三层组织所组成,即浆膜层、肌肉层和黏膜层;黏膜层即子宫内膜层,又可分为三层,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致密层和海绵层是由基底层再生的增殖带,合称为功能层,对性激素敏感,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若未受孕则功能层在每一周期最后脱落伴子宫出血,临床上表现为月经来潮。基底层紧贴肌肉层,对卵巢激素不敏感,无周期性变化。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可分泌稀薄的碱性液体,以保持宫腔潮湿。因此,正常子宫前壁和后壁虽然离得很近,但不会粘连和生长在一起。
从实际的临床角度看,女性由于流产、放取环、手术等宫腔操作、以及感染等原因,会引起子宫区域发生各种病变,子宫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疾患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进而影响孕育新生命的能力。这些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肥大、子宫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囊肿、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癌等。
目前针对上述病变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微创外科治疗等手段。药物治疗对上述病变治疗的效果有限,随着微创技术在手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宫腔镜检查和手术在妇科诊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一系列的优势,操作使用宫腔镜被称为微创外科手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大部分手术都要对宫腔造成损伤,息肉、肌瘤、囊肿、粘连切除、刮宫等一系列操作都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特别是相同位置的前壁和后壁同时受损,宫腔即发生粘连。
从宫腔粘连的发生条件分析,目前一致认为,第一,对妊娠子宫的创伤是宫腔粘连的主要原因。创伤经常发生在产后或流产后1-4周因过量出血需刮宫者。在此易感期,任何创伤都可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脱落,导致子宫壁相互粘着,形成永久粘连,致使子宫变形和对称性消失。第二,对非孕子宫内膜的创伤也可以引起宫腔粘连。第三,文献报道,宫腔粘连可以发生在诊断性刮宫、开腹肌瘤剔除、宫颈活检、子宫内膜息肉取出术、宫内置避孕器或者应用放射线治疗后。此外宫腔粘连还可以发生在各种宫腔镜手术后,例如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纵膈切除术后等。
由此可见,在通过微创手术进行子宫病患的诊断、治疗后,由于宫腔受损,相对创面贴合后粘连在一起的几率很大,宫腔粘连后经血无法畅通排出,育龄女性没有办法正常受孕,所以要解决防止子宫粘连这个现实临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解决子宫粘连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分离,经过了宫腔分离术,仍然很容易出现复发现象,很难根治。而宫腔粘连术后妊娠为具有高度流产危险和胎盘异常的高危妊娠,需密切监护,防治并发症出现。因此,宫腔粘连的治疗不仅包括宫腔镜手术恢复宫腔正常形态,还应采取措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预防宫腔粘连复发,最终恢复患者正常生活和生育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柏为(武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87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涂层自显影的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封闭式自膨胀单元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