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75410.X | 申请日: | 2018-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2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 发明(设计)人: | 姚子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子巍 | 
| 主分类号: | C08L61/06 | 分类号: | C08L61/06;C08L3/02;C08J9/08;C08G8/1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指南针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68 | 代理人: | 冯现伟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酚醛树脂 制备 碳酸氢钠颗粒 造孔 合成酚醛树脂 淀粉糊化 热压成型 混合物 固化剂 碳酸钠 造孔剂 出料 糊化 均一 淀粉 力学 申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本申请为了得到具有良好造孔效果的酚醛树脂,采用独特的造孔工艺,首先合成酚醛树脂并制备淀粉糊化造孔剂碳酸氢钠颗粒,向酚醛树脂中加入糊化后的碳酸氢钠颗粒、淀粉和碳酸钠混合物及固化剂,混合均匀,热压成型,热烘出料,最终得到力学强度好,孔径均一的多孔酚醛树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成型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酚醛树脂是由苯酚和甲醛缩合而成的一种常规树脂材料,广泛应用于摩擦、阻燃等领域,已有的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孔结构对消除噪音是有利的,对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而言,适宜的孔结构是有利的,现有技术中,在使用碳酸氢钠对酚醛树脂进行发泡时,都是在成型工艺中直接加热,促使碳酸氢钠分解,达到造孔的目的,这种工艺虽然简单,但碳酸氢钠本身为易分解物质,在酚醛树脂较高的压制温度下,分解速率不易控制,且申请人发现,采用这种工艺,极容易造成复合材料制品的孔存在应力缺陷,影响材料力学性能,因此,提出一种能够保持造孔效果的同时提高造孔均匀度显得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孔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如下步骤:
1).合成酚醛树脂:按照甲醛和苯酚摩尔比为1-1.5:1进行投料,加入碱性催化剂,升温搅拌,至90℃后维持反应温度,搅拌2-4h,反应完全;反应完成后用盐酸中和,减压蒸馏出料,并制作成粉状;
2).制备淀粉糊化的碳酸氢钠颗粒:按比例称取碳酸氢钠和淀粉的混合物,溶于蒸馏水中,搅拌混合后,减压干燥,得到淀粉糊化的碳酸氢钠颗粒;
3).酚醛树脂的成型:其步骤如下,
31).制备混合料:向酚醛树脂中加入淀粉糊化的碳酸氢钠、淀粉和碳酸钠混合物以及固化剂,混合均匀;
32).热压成型:预热模具温度为90℃,维持5-10min,并快速升温至185-190℃,压制15-20min;
33).热烘出料:将压制成型的坯料放入烘箱内,维持温度200℃,热烘2h,出料。
优选的,步骤3)中,淀粉糊化的碳酸氢钠、淀粉和碳酸钠的摩尔比为4-6:0.1-0.2:0.2-0.25。
优选的步骤2)中,淀粉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0.3-0.4:1。
优选的,合成的酚醛树脂为A阶酚醛树脂。
优选的,当所造的孔为三维连通孔时,碳酸氢钠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比例为25wt%以上。
优选的,当所造的孔为闭孔时,碳酸氢钠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比例为15wt%以下。
为了缓解碳酸氢钠在压制过程中过快的分解,首先在工艺上进行设计,成型工艺中在温度为90℃停留5-10min,使得碳酸氢钠在这一过程中能分解完全,不会在180℃以上酚醛树脂发生固化时发生急剧的分解,但停留时间不可过长,如果时间过长,碳酸氢钠分解后形成的气孔很容易被熔融的酚醛树脂重新填满;
其次,对碳酸氢钠进行预处理,使用淀粉在颗粒表面糊化,这样可以减缓碳酸氢钠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逸出效率,使得孔能均匀缓慢的生长,避免了热应力的产生,同时淀粉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本身也具有固化性能,能与酚醛树脂形成良好的互补性。
在步骤3)中,加入碳酸钠的目的也是为了缓和碳酸氢钠的分解过程,步骤3)中淀粉的加入,可以进一步弥补酚醛树脂结构上的缺陷,此处,淀粉作为一种具有亲水、疏水基团的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承担无机颗粒与有机机体的桥连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SEM图。
图2是实施例2的SEM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子巍,未经姚子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54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