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祛斑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55133.6 | 申请日: | 201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3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云裳化妆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Q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取物 祛斑组合物 根提取物 虎杖 前胡 黄花 皮肤黑色素 美白祛斑 有效抑制 重量份 复配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祛斑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花前胡(PEUCEDANUM GRAVEOLENS)提取物1‑10份、黄龙胆(GENTIANA LUTEA)提取物1‑10份、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根提取物1‑10份。本发明将黄花前胡(PEUCEDANUM GRAVEOLENS)提取物、黄龙胆(GENTIANA LUTEA)提取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根提取物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复配到一起,可以通过有效抑制或阻止皮肤黑色素的生成、转移,可以高效地发挥美白祛斑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祛斑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皮肤是人体的一道屏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体的健康状况。随着自然环境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外界压力的不断加大等影响,机体自身抗氧化体系活力下降,体内氧自由基增加,酪氨酸酶增多,就会引起黑色素沉积,产生色斑,导致肌肤暗淡。
导致黑色素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紫外线废气、活性氧等环境问题和某些遗传因素,其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普遍研究结果表明黑色素合成的过程如下,以细胞内的酪氨酸作为基质,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生成多巴醌,从多巴醌变成多巴色素之后进一步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和5,6-二羟基-2-羟酸,这些生成物聚合最终生成聚体黑色素。在细胞代谢的层层推动下被转移至肌肤表层,若不能及时被代谢排出体外,就会逐渐累积沉淀形成色斑,最终导致皮肤过黑。
如今,大多数祛斑产品多用于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面部色素代谢异常对称性皮肤病,呈浅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斑点,一般对称地分布在眼周围附近、额部、颧颊部、鼻旁和口唇周围,边界清楚,未凸出皮肤,无皮屑脱落,阳光照射会加深其色素,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且肤色偏深的女性较易发生,而男性患者较少见。现代医学上认为黄褐斑的发病机理极其复杂,发病前没有局部炎症和外伤史,组织学特点主要是表皮中黑素和黑素小体增加,黑素细胞活性增强,但真正改变黑素细胞功能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黄褐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遗传、氧自由基、药物与化妆品、口服避药、局部微生态、机体系统性病变、情绪波动等。
目前研究中,皮肤美白剂通常都是以酪氨酸酶作为作用靶点,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或是阻断酪氨酸氧化生成黑色素的反应来减少皮肤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皮肤美白的效果。大多数采用的是过氧化氢、氯化氨基汞和各种酚类衍生物作为皮肤美白剂,这些化合物可以迅速的瓦解黑色素组织达到快速美白的效果,但对皮肤具有腐蚀性、细胞毒性和过敏性等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差。而祛斑目前还停留在使用外用面膜产品或者食疗等方法,效果不仅不理想,且对皮肤刺激性较大。
本发明将三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组合使用,既能达到高效祛斑的功效,还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祛斑组合物及其应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祛斑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花前胡(PEUCEDANUM GRAVEOLENS)提取物1-10份、黄龙胆(GENTIANA LUTEA)提取物1-10份、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根提取物1-10份。
进一步的,所述祛斑组合物还包括法地榄仁(TERM INALIA FERDINANDIANA)果提取物1-10份、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提取物1-10份。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祛斑组合物在制备化妆品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祛斑组合物的用量为最终产品重量的0.1-1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云裳化妆品有限公司,未经佛山云裳化妆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51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