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8111.7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8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珍;李超;李亮;龚贤哲;蔡礼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轻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1/00 | 分类号: | C07C51/00;C07C5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酸 纤维素降解 纤维素 产物溶液 碱性纤维素 金属盐溶液 金属氧化物 混合液 转化 溶解 微量金属氧化物 催化降解反应 高温高压条件 氢氧化钠溶液 纤维素溶解 纤维素原料 催化降解 碱性溶剂 溶解态 催化剂 解冻 冷冻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金属氧化物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金属盐溶液;向金属盐溶液中加入纤维素原料,搅拌形成混合液;将混合液进行冷冻后再解冻,并搅拌至纤维素全部溶解,得到碱性纤维素溶液;将碱性纤维素溶液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催化降解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产物溶液;调节产物溶液的pH值至中性,然后对产物溶液进行过滤分离,得到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产物。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纤维素溶解于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碱性溶剂中,以其中溶解态的微量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提高了纤维素催化降解的转化率,并使纤维素选择性地转化为甲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降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将纤维素通过降解转化成各种高附加值平台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应用潜力,例如,使用Pt、Ru、Pd、Rh和Ir等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水解纤维素制备山梨醇和甘露醇;利用Ru/C催化剂在不同反应介质中对纤维素进行催化加氢,转化得到己糖醇等等。
但是,由于纤维素稳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网络结构的存在,使得在异相反应中水分子难以渗透道纤维素分子内部结构中,水解可及度低致其转化非常困难,因而现有纤维素的降解转化需要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进行(比如200~500℃、30~100atm H2),而且催化剂的用量相对较大,导致纤维素的降解转化存在纤维素转化率低、产物选择性差、异相催化剂用量大但利用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方法,旨在使纤维素选择性地降解转化为甲酸,并提高纤维素的转化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金属氧化物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金属盐溶液;
向金属盐溶液中加入纤维素原料,搅拌形成混合液;
将混合液进行冷冻后再解冻,并搅拌至纤维素全部溶解,得到碱性纤维素溶液;
碱性纤维素溶液经过催化降解反应后得到产物溶液;
调节产物溶液的pH值至中性,然后对产物溶液进行过滤分离,得到纤维素降解转化为甲酸的产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为三氧化二铁、氧化锌、氧化铜、氧化铝以及二氧化锰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原料为棉短绒浆、细菌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将金属氧化物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金属盐溶液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形成氢氧化钠溶液,再将金属氧化物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于500~1000rpm转速下搅拌10~18min,得到金属盐溶液;其中,所述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5~13%,所述金属氧化物的质量为所述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0.2~1%。
优选地,向金属盐溶液中加入纤维素原料,搅拌形成混合液的步骤,具体包括:
向金属盐溶液中加入纤维素原料,并于500~1000rpm转速下搅拌10~18min,形成混合液;其中,所述纤维素原料的质量为所述金属盐溶液质量的0.5~4%。
优选地,将混合液进行冷冻后再解冻,并搅拌至纤维素全部溶解,得到碱性纤维素溶液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混合液置于-45~-18℃条件下冷冻2~8h,然后在室温下解冻后搅拌至纤维素全部溶解,再将搅拌后的溶液于5000~8000rpm条件下进行离心脱泡10~20min,得到碱性纤维素溶液。
优选地,碱性纤维素溶液经过催化降解反应后得到产物溶液的步骤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轻工大学,未经武汉轻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81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