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27005.0 | 申请日: | 201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8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初;杨春年;朱东初;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富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白凯园 |
地址: | 233099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本体 防撞装置 自动防撞系统 电磁线圈 汽车电磁 内芯杆 汽车 电流控制模块 电源蓄电池 红外传感器 激光测距仪 保险杠 电子雷达 激光雷达 节约资源 中线位置 左右两侧 电磁场 相斥 底盘 侧壁 立柱 人伤 车门 美观 出行 雷达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包括汽车本体,汽车本体内部设有CPU,汽车本体上设有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电子雷达、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汽车本体前后底盘上安装有电磁防撞装置,汽车本体左右两侧在车门中线位置内侧也安装有电磁防撞装置,电磁防撞装置包括电源蓄电池、电流控制模块、电磁内芯杆和电磁线圈。本发明利用电磁防撞装置,根据电磁相斥的阻力使汽车根本不会发生碰撞,避免了物损和人伤,通过电磁立柱和电磁线圈二,方便扩大汽车本体侧壁的电磁场面积,保证了汽车出行的安全性,利用保险杠代替电磁内芯杆,也能够保证汽车的美观,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同时能够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之一,因此汽车总在繁华的城市中穿梭,汽车的用途有以下优点:
1、交通的便捷性,在如今讲究效率和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交通的便捷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是巨大的,减少了不必要的赶路时间。
2、带来了出行的舒适性,不怕风吹雨打,以往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就不怎么好用,汽车的到来无疑解决了这些问题。
3、好的汽车又是你身份、地位、资产的一个体现。
4、提高了办事效率,以前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用几天,几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工作。在如今讲究效率和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汽车是必要的出行代步工具。
汽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汽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严重的影响,一些司机为了赶时间,经常会超车、不等红路灯的等情况,严重时就会造成一些交通事故,还可能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汽车撞车导致每年大量的人伤物损,驾驶员误操作导致撞车事故的频繁发生。即使各种汽车导航、预警装置也没法避免油门刹车踩错的事故,因此严重困扰着用户,用户又想开车出行,又害怕汽车带来的危害,鉴于此,我们提供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
本发明中的汽车电磁自动防撞系统,包括汽车本体,所述汽车本体内部设有CPU,所述汽车本体上设有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电子雷达、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所述CPU分别电性连接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电子雷达、微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所述汽车本体前后底盘上安装有电磁防撞装置,所述汽车本体左右两侧在车门中线位置内侧也安装有电磁防撞装置,所述电磁防撞装置包括电源蓄电池、电流控制模块、电磁内芯杆和电磁线圈,所述电源蓄电池电性连接电流控制模块,所述电磁内芯杆上缠绕有电磁线圈,其中电磁线圈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电流控制模块、电源蓄电池,所述电源蓄电池电性连接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电子雷达、微波雷达、红外传感器和CPU,其中CPU电性连接电流控制模块。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源蓄电池和电磁内芯杆均固定在汽车本体的底盘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汽车本体前后端的电磁内芯杆是保险杆,其中汽车本体前后端的电磁线圈分别缠绕在前后端的保险杠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电磁防撞装置装在汽车本体底部踏板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汽车本体左右两侧的车门之间内侧安装有垂直的电磁立柱,其中电磁立柱上缠绕有电磁线圈二。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磁立柱和电磁内芯杆固定连接,其中电磁立柱和电磁内芯杆两者相互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富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蚌埠富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7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车辆头、尾部的防撞系统
- 下一篇:车辆撞击安全系统、方法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