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自动倾翻泄洪闸的混凝土自倾门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67236.7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5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熊平初;徐超;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7/40 | 分类号: | E02B7/40;C04B28/00 |
代理公司: |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自动 泄洪闸 混凝土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倾翻泄洪闸的混凝土自倾门制造方法,包括设计和绘制自倾门工程图纸、使用胶合板制备自倾门模板、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制成自倾门、对制成的自倾门采用千斤顶提升试验的方法检验其实际重力矩和重心位置的步骤;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自倾门浇筑过程简化了工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尺寸精度,浇筑过程严格控制混凝土各组分质量配比,使制成的自倾门各个部位密度均匀分布,使浇筑成形的各扇自倾门具有一致的外形、结构和重量,提高了自倾门的浇筑质量,当自倾门投入使用时,避免了由于应力分布不平衡引起的自倾门误倾翻的现象,提高了对自倾门的控制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倾翻泄洪闸的混凝土自倾门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倾门倾翻泄洪闸门系统是水电工程中重要的泄洪控制建筑物,一般由内部预埋钢筋的混凝土浇筑而成,自倾门之所以能自动倾翻,是由于河流上游水库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水通过预埋在桥墩处的进水管进入自倾门基础腔室,在基础腔室内产生向上的扬压力,导致自倾门失稳,最终在洪水作用下使其倾翻泄洪。目前,虽然自倾门倾翻泄洪闸门系统结构各不相同,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倾门倾翻泄洪闸门系统中,由于各扇自倾门对应的进水高度及配重不同,造成各扇自倾门会在不同的洪水位下倾翻。现有技术中,这类自倾门倾翻泄洪闸门系统一般使用普通机械启闭式闸门,这种机械启闭式闸门系统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受到水的腐蚀而且致使性能下降,并且往往由于与河道之间的密封性较差,使其在不同的洪水水位下倾翻,影响了自倾门倾翻泄洪闸门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倾翻泄洪闸的混凝土自倾门制造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倾翻泄洪闸的混凝土自倾门制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计和绘制自倾门工程图纸:根据自倾门应用场合及安装位置设计自倾门的外形,并在该自倾门上合适的位置处设计相应的倾翻轴,再按照合适的比例根据所设计自倾门的外形和倾翻轴的位置绘制出相应的工程图纸;
根据工程图纸上所绘制的自倾门的外形,找出其相应几何重心位置,测量该几何重心位置与相应的倾翻轴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获得自倾门理论重力臂;
根据使用的需求选用合适的材料,根据该材料的理论密度值和工程图纸上所绘制的自倾门的外形尺寸计算得出所设计的自倾门理论自重;
将自倾门理论重力臂与自倾门理论自重相乘,获得自倾门理论重力矩阀值;
步骤二:制备自倾门模板:根据自倾门工程图纸上所绘制的自倾门外形采用胶合板拼装制成自倾门模板,在自倾门模板内设置有与自倾门外形形状相吻合的浇筑仓;
步骤三:制备混凝土:将适量的砂、石料、水泥和水投入搅拌站中拌和制成混凝土;
步骤四:浇筑混凝土:将步骤三所述混凝土通过输送泵投入浇筑仓以内;
步骤五:制成自倾门:待步骤四所述投入浇筑仓以内的混凝土凝固后,制得自倾门;
步骤六:检验自倾门:对步骤五所述制成的自倾门进行检验,检验得出该自倾门的实际重力矩,将实际重力矩与步骤一所述自倾门理论重力矩阀值相比较,若满足下列关系式则将该自倾门列为合格品:
步骤四中所述输送泵出口处与所述浇筑仓入口处之间相对高度小于50cm。
步骤三中所述砂、石料、水泥和水的质量配比是664:1130:386:170。
步骤四所述浇筑混凝土的步骤还包括控制所述混凝土通过输送泵进入所述浇筑仓入口处的温度为21℃至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72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孔口整体铸造平面定轮工作闸门
- 下一篇:水库远距离排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