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命指数计算方法及体征指数仪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6528.9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6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胡狄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尹丽云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命体征 生命指数 体征 下游单元 身体质量指数 生命体征参数 每搏输出量 血氧饱和度 体弱多病 医疗知识 指数算法 重症监护 收缩压 舒张压 数组 体温 血糖 佩戴 直观 采集 脉搏 关联 衰退 输出 分工 描绘 上游 协作 医疗 应用 健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命指数计算方法及体征指数仪,由有一定安装间距的上游单元和下游单元组成,并且上、下游单元相互关联,分工协作采集生命体征参数,如身体质量指数、体温、脉搏次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血糖浓度和每搏输出量信号;随后,同时段参数排列成生命体征数组,并作为生命体征指数算法输入值,应用生命指数计算方法,与运动体魄100~90、青壮强硕90~80、健康体格80~70、安康体态70~60、机能衰退60~50、体弱多病50~40、医疗关注40~30、重症监护30~20、生命存亡20~10、体征消失10~0,所描绘的十个生命体征等级,对应输出生命体征归一指数,随时随地进行体测,成本低廉,适用面广;佩戴者无需医疗知识,化繁琐为简便,直观表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个人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命指数计算方法及体征指数仪。
背景技术
人体体征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体温过低和过高,都可能患病;体温的上升、下降与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体温每升高1℃,机体免疫力提高5~6倍;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降低30%以上。因此,体温上升往往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体温下降又是生命不详之兆。
正常脉搏为60~100次/分,且与心率一致,是观察健康状况或用药情况的重要依据。脉搏增快,通常伴随有发热、贫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脉搏减慢,可能是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甲状腺机能减退等;脉搏消失,多见于重度休克、闭塞性脉管炎、重度昏迷病人等。因此,病情危重,脉搏次数会发生明显变化。
一般健康的成年人舒张压在60~80mmHg、收缩压在90~120mmHg范围内。高血压会引发心脏病、中风,增加肾衰竭、失明的危险,已逐渐成为全民病;低血压导致大出血、急性心肌梗阻、感染、过敏、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因此,血压波动,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
正常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范围约95%~98%,静脉血为75%。缺氧对机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系统需以高动力状态代偿氧含量的不足,低氧时首先出现的是代偿性心率加速,脉搏及心排血量增加,心内膜下乳酸堆积,ATP合成降低,产生心肌抑制,导致心动过缓,期前收缩,血压下降与心排血量降低,以及出现室颤等心率失常乃至停搏。因此,缺氧和患者本身的疾病,可能对患者的内环境稳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次搏动射出的血液体积,即每搏输出量,正常成人为60~70mL,它是衡量心脏泵动能的一个基本指标,也称脉搏强弱。每搏输出量低,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需要,被认为是心脏泵血功能不良的表现,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每搏输出量高,表示机体组织新陈代谢率高,血液流加快;因此,动态的每搏输出量,与当前所处机能状况、疗效检验关系密切。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时,比单纯的以体重来认定,更具准确性。
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兴起,涌现了大量生命体征监测仪,如人体体温计、脉搏血压计、动脉血氧饱和度计、每搏输出量等,能够同时显示、储存一组数据。
然而,所获得的数据,对缺乏医疗常识的患者而言,难于读懂和理解,尤其都是瞬时值,不便观察记忆,缺乏形象感受,更无法对当前出现的身体状况偏差,进行直观提示。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一种生命指数计算方法及体征指数仪,具有体测成本低廉、适用覆盖面广、化繁为简表达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生命指数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权重系数学习:汇集已知的生命体征参数值X'i的函数表达矩阵[f(X'i)]作为输入,对应设定m个生命体征等级,根据式(1)获得生命体征指数VIS权重系数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65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