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压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5027.9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9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石磊;万振;吴庆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磊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8/06;C12N1/20;C12R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砖 抗压 制备 搅拌机 细菌纤维素 改性凝胶 混合料 减水剂 石英砂 改性 坯料 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建筑材料技术 密封养护 水泥 水混合 透水性 称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压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按重量分数计,依次称取80~120份水泥,50~80份石英砂,5~10份减水剂,15~20份改性凝胶和15~30份改性细菌纤维素,将水泥与水混合于搅拌机中,并依次向搅拌机中加入石英砂,减水剂,改性凝胶和改性细菌纤维素,于温度为40~50℃,转速为200~400r/min的条件下搅拌混合30~50min后,得混合料,将混合料于压力为4~6MPa的条件下压制成型,得坯料,将坯料密封养护28~32天后,得抗压透水砖。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抗压透水砖具有的透水性好、抗压强度高特点,在建筑材料技术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压透水砖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透水性地面由于具有缓解城市排水系统泄洪压力、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地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条件、使地下水分易于蒸发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而且,透水砖的特殊蜂窝状结构使其具有吸声、降噪、减少眩光和对污水进行初步物理净化等优点。透水性路面砖是城市透水性路面的主要构成成分,主要有水泥基透水混凝土砖、高分子透水混凝土砖和烧结透水砖3种。其中,水泥基透水混凝土砖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性能稳定,适合于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关水泥基透水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改善其性能,透水砖按合成方式不同分为陶瓷透水砖和非陶瓷透水砖两大类。
陶瓷透水砖主要是利用固体废物为主要合成原料,通过破碎、成型、高温焙烧而制成。非陶瓷透水砖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要原料,通过粘结剂成型和固化,制备出具有透水砖性能,符合透水砖标准的建筑材料。由于其无需烧制,所以被称为非陶瓷透水砖,烧结法透水砖优点是原料为固体废弃物,生产周期较短,在高温煅烧的情况下会除去大多数有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将重金属离子固化在透水砖中,防止其流入土壤和城市地下水中,其本身通过高温烧结后瓷化,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可以有效提高在寒冷地区的使用寿命。缺点是烧结过程中需要使用天然气或电力等能源。非烧结法透水砖使用的原料本身不能含有重金属离子等其他有害物质。因为养护型透水砖在雨水长期的冲蚀过程中,有害物质会随顺雨水流入土壤和城市地下水中,对城市和环境造成污染。主要缺点是在原料选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其本身是通过粘结剂固化在一起,由于水的热缩冷胀的原因,在北方寒冷地区抗冻性较差,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传统的透水砖透水性能差,抗压强度低。
因此,如何改善传统的透水砖透水性能差,抗压强度低的缺点,以获取更高综合性能的提高,是其推广与应用,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的传统的透水砖透水性能差,抗压强度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抗压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按重量份数计,依次称取:100~120份聚乙烯醇,30~50份明胶,400~550份水,30~50份戊二醛水溶液和10~30份盐酸,将聚乙烯醇与水混合,加热搅拌,得聚乙烯醇溶液,将聚乙烯醇溶液降温,并将降温后的聚乙烯醇溶液与明胶混合,并依次加入盐酸和戊二醛水溶液,搅拌混合后,过滤,切块,洗涤,真空干燥,得凝胶;
(2)将凝胶与水按质量比1:8~1:10混合,并加入凝胶质量0.2~0.3倍的聚丙烯酸锌和凝胶质量0.11~0.13倍的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后,过滤,得预改性凝胶,将预改性凝胶与壳聚糖溶液按质量比1:5~1:8混合,并调节pH至2.5~3.0,搅拌混合后,得壳聚糖混合物,将壳聚糖混合物与戊二醛按质量比8:1~10:1混合,静置,过滤,得改性凝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磊,未经石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50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