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拌种剂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0657.7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6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鲍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市全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5/22 | 分类号: | A01N65/22;A01N51/00;A01N37/46;A01N43/653;A01N47/18;A01N43/36;A01P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321025 浙江省金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拌种剂 着色剂 小麦膳食纤维 发芽率 苯醚甲环唑 分蘖 小麦 病虫危害 小麦种子 中药制剂 植株 多菌灵 干物质 甲霜灵 咯菌腈 抗倒伏 乳化剂 穗粒数 重量份 吡虫啉 省工 增效 食用 田间 对抗 积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拌种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吡虫啉5‑8份、甲霜灵3‑7份、苯醚甲环唑8‑11份、多菌灵5‑9份、咯菌腈6‑10份、中药制剂10‑18份、乳化剂2‑5份、着色剂1‑2份。本发明所制小麦拌种剂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增强抗倒伏性能,对抗病虫危害,提高小麦分蘖率、穗粒数以及产量,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小麦膳食纤维活性,提升小麦食用口感,同时药效持续时间长,减少了田间操作工序,具有省工、节本、增效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小麦拌种剂。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品种、栽培条件、病虫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着小麦的丰收,特别在苗期,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弱,尤其是真菌类病害,已成为现阶段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在小麦播种期间,搞好小麦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也比较大。
为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各地大力提倡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技术以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势,在各主产麦区广泛应用,尤其在对纹枯病、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的防治中显现出良好效果。
现有技术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7197880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小麦拌种剂技术及制备方法,该拌种剂包含腐植酸、草木灰、麦饭石、中药组合物、农药缓释剂和缩节胺,采用中药成份对土壤中各种病原体有效杀灭,对小麦的出苗率、分蘖率有一定提高,但是该拌种剂只能防治小麦苗期发生的蚜虫等病害,对小麦穗期蚜害防治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和综合素质、杀菌抑病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小麦食用口感好的小麦拌种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小麦拌种剂,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吡虫啉5-8份、甲霜灵3-7份、苯醚甲环唑8-11份、多菌灵5-9份、咯菌腈6-10份、中药制剂10-18份、乳化剂2-5份、着色剂1-2份。
作为优选,中药制剂是经复合酶酶解中草药后的酶解混合物,上述中草药成分及其重量份如下:金银花3-5份、板蓝根5-8份、五味子5-10份、苦参3-6份、鱼腥草2-5份、夏枯草3-9份,上述复合酶成分及其重量份如下:纤维素酶0.5-1份、果胶酶0.5-1.2份、淀粉酶0.3-0.7份。
作为优选,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肉桂酸乙酯、硝酸异山梨酯的混合物,上述肉桂酸乙酯为乳化剂重量的0.03-0.05%,硝酸异山梨酯为乳化剂重量的0.05-0.09%。肉桂酸乙酯和硝酸异山梨酯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使其液滴中油水界面张力急剧减小,加入肉桂酸乙酯和硝酸异山梨酯后的单体液滴比未加时的尺寸小得多,致使乳化剂电导值减小,且可以使乳化剂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当乳化剂分散在分散质的表面时,形成薄膜或双电层,可使分散相带有电荷,能阻止分散相的小液滴互相凝结,使形成的乳浊液比较稳定,同时能够增加小麦在穗期的内吸作用,使有效药物成分通过内吸作用进入麦苗体内并在体内传导,对小麦叶片上危害的蚜虫等产生杀灭作用。
作为优选,着色剂选自酸性红18、酸性红GR、酸性红51、酸性红94、红曲红、辣椒红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麦拌种剂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市全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华市全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0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