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速相机时间响应特性测定平台及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6374.7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4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朱斌;滕建;吴玉迟;谷渝秋;税敏;范伟;董克攻;谭放;于明海;张天奎;闫永宏;李纲;卢峰;杨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11/00 | 分类号: | G01M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王育信 |
地址: | 6217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速 相机 时间响应特性 高精度同步 漫反射屏 分束镜 超短脉冲激光器 激光束 能量卡 激光输出能量 归一化处理 强度响应 散射光斑 光斑 单脉冲 机控制 散射 触发 入射 拍照 图像 输出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测定超高速相机时间响应特性的测定平台,包括超短脉冲激光器、高精度同步机、分束镜、能量卡计以及漫反射屏。并且还提供了利用该平台测定超高速相机时间响应特性的方法,即通过高精度同步机控制超短脉冲激光器输出单脉冲激光束,利用能量卡计以及分束镜对每一发的激光输出能量进行监测;透过分束镜的激光束入射到漫反射屏形成均匀散射的光斑;在光束到达漫反射屏的同时,高精度同步机触发超高速相机,控制超高速相机对屏上的散射光斑进行拍照,得到具有强度响应的图像。通过一系列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超高速相机的时间响应特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测量结果更全面准确、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速相机时间响应特性测定平 台及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速相机在冲击波物理、爆轰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加速器物理、高压 放电、燃烧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超高速相机的曝光时 间最快可至亚纳秒级,且曝光时间可调,因而可以用来对各类快速变化的物理 过程进行超高速摄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超高速相机的时间响应特性,包 括曝光全程的开/关门时间、总曝光时间以及曝光过程中的响应曲线进行测定, 是检验相机工作状态,分析及获取正确实验结果的关键前提工作。
目前直接测量超高速相机曝光时间的技术主要是光纤束阵列法,在进行测 量之前,首先要根据测量范围以及测量精度要求,制作光纤束阵列。但是,由 于测量范围越大,精度越高,需要制作的光纤束阵列越复杂,成本也越高;并 且,为了避免光纤材料对激光脉冲长度的展宽,光纤束阵列使用的是单模光纤, 耦合效率较低,且耦合效率对激光入射角极为敏感,在实际操作中要让每根光 纤输出光强保持一致极为困难。因此,采用该技术进行相机测试时,尽管可以 给出相机的总曝光时间,但由于每根光纤的输出光强差异较大,从每根光纤的 强度变化无法准确给出相机的开/关门时间以及曝光过程中的响应曲线。而在另 一个采用脉冲激光测量高速相机中控制快门曝光时间的关键元件-MCP像增强 器-开/关门时间特性的技术方案中,采用的则是脉宽数百皮秒的激光器,导致测 量精度严重不足,并不适用现在曝光时间快至亚纳秒级别的超高速相机时间响 应特性测量,且由于缺乏对激光输出能量的实时监测,也无法准确给出曝光过 程中相机的响应曲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超高速相机响应特性测 定平台,该测定平台结构简单、成本低、测量结果更为全面准确。
一种超高速相机时间响应特性测定平台,包括:
超短脉冲激光器;
超高速相机;
高精度同步机,所述高精度同步机设有两个输出端,一个输出端与超短脉 冲激光器相对,用于触发超短脉冲激光器、以使超短脉冲激光器输出单脉冲激 光束,另一个输出端与超高速相机相对、以触发超高速相机;
分束镜,所述分束镜与超短脉冲激光器的输出端相对,用于接收超短脉冲 激光器输出的脉冲激光束、并将该脉冲激光束分为反射光束以及透射光束两部 分;
能量卡计,所述能量卡计设于分束镜的反射光束侧,用于接收并监测反射 光束的激光能量;
漫反射屏,所述漫反射屏位于分束镜的透射光束侧,且漫反射屏屏表面与 透射光束呈45°夹角,以接收透射光并形成均匀散射光斑;所述超高速相机位 于漫反射屏的反射方向、以对形成的散射光斑进行拍照;
PC机,所述PC机与超短脉冲激光器、超高速相机、高精度同步机和能量 卡计均相连。
其中,所述高精度同步机为Stanford Research Systems的DG645或更高精度 型号同步机,可提供皮秒级的高精度多路同步触发与延时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63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