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2空调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26663.0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3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曹锋;王静;殷翔;殷叔靖;漆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田洲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口连接 回热器 膨胀阀 入口连接 储能器 三通阀 空调热泵系统 室内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 室内气体 冷却器 旁通阀 压缩机 出口 机组 端口连接 三种模式 设置系统 电磁阀 除湿 开闭 制冷 转换 | ||
本发明公开一种CO2空调热泵系统,压缩机的出口连接室内气体冷却器的入口、室内气体冷却器的出口连接旁通阀和膨胀阀的入口,室外热交换器的入口连接旁通阀和膨胀阀的出口,回热器的d端入口连接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回热器的d端出口连接三通阀的a端口,三通阀的b端口连接膨胀阀的一端,三通阀的c端口连接回热器的e端出口和储能器的入口,室内热交换器的入口连接膨胀阀的另一端,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连接回热器的e端入口,回热器的e端出口连接储能器的入口,储能器的出口连接压缩机的入口。本发明通过合理的设置系统流程,实现了通过控制机组的膨胀阀和各种电磁阀的开闭,可以实验制冷、制热和除湿的三种模式的互相转换,机组功能全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O2空调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克服了燃油汽车的化石燃料依赖问题,能源利用多元化,安静环保,代表着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在夏季高温环境中,电动汽车车厢内温度过高,因此需要汽车空调进行制冷,使得车厢内的空气温度降到舒适度要求范围内;在冬季供暖方面,由于纯电动汽车无发动机余热可利用,因此目前纯电动汽车冬季基本采用PTC电加热供暖,然而纯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蓄电能力有限,采用电加热供暖势必会影响汽车的续驶里程。热泵型空调系统运行的制热系数在1以上,与电加热供暖相比,其高效节能的特点更有利于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在连续多雨天气,车厢内湿度过高,也有必要降低车厢内的湿度。
传统的汽车空调系统使用最广泛的制冷剂为R134a,环保性能差,已经逐渐被淘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环境多变,遇到严重堵车情况、雨雪以及大雾等天气,根据道路规定,需按要求降低行驶速度,气体冷却器风量减少,对汽车空调制热性能要求更高,因此对于传统工质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已有的汽车空调循环系统中,虽然对传统的系统有所改进,传统的系统在运行除湿模式时,需要开启辅助加热装置,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以达到舒适的温度。这样的辅助加热装置一方面使系统变得复杂,增加了设备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运行时的能耗,使系统制热效率降低,但是其工作性能和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电动汽车依靠电池续航,长期行驶在极度不稳定的环境中,导致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长时间的工作在一个恶劣的热环境中,这将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电池的使用性能。并且电池箱内温度场的长久不均匀分布将造成各电池模块、单体性能的不均衡,因此电池组的热监控和热管理对整车运行安全意义重大。
传统的汽车空调系统,对于汽车内的温度场,并没有一个详细清晰地温度控制系统,无法做到在高效精确地控制车内温度的同时,使系统性能最优并且节约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O2空调热泵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 CO2热泵型式进行制热,通过改变三向阀的接入端口,可以直接将原系统转变为制冷模式;并且除湿模式下不需要电加热,通过控制风阀的开启和关闭,将室内热交换器接入室内风路,再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其达到适宜的温度;系统还增加了回热器在制冷模式下进行回热,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循环性能;同时还增设了风道和电池温度控制,通过控制风阀的开启和关闭,对电池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温度监控和调节,以确保电动汽车的电池机组处在一个均匀稳定的温度场中,从而改善电池的工作性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PI控制系统,在制冷模式下,对汽车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车内温度一直稳定在27℃,同时使空调系统一直处于最优COP状态下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6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