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融合向量机模型的嵌入式设施二氧化碳优化调控方法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4731.3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6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胡瑾;汪健康;辛萍萍;刘行行;田紫薇;卢有琦;张仲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A01G7/02;G05D2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1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调控 支持向量机算法 向量机模型 调控 主控节点 嵌入式 构建 二氧化碳 传输控制信号 嵌入式系统 调控节点 调控模型 检测节点 结果应用 模型训练 曲率分析 实时检测 实时智能 实验数据 速率预测 响应曲线 预测仿真 预测模型 融合 可移植 调用 光照 传输 应用 | ||
一种融合向量机模型的嵌入式设施二氧化碳优化调控方法与系统,首先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在Qt软件中基于Python语言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中每条CO2响应曲线进行曲率分析获取CO2调控目标值,基于上述结果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CO2优化调控模型,获得可移植于嵌入式系统的调控模型文件。检测节点实时检测的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并通过ZigBee协议传输给主控节点,主控节点通过调用CO2优化调控模型训练集,进行预测仿真获取CO2调控目标值,并判断当前环境下的CO2值和CO2调控目标值的大小,然后通过ZigBee协议传输控制信号到调控节点,从而达到实时智能调控大棚内的CO2浓度的目的,本发明可有效提高作物光合速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融合向量机模型的嵌入式设施二氧化碳优化调控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光合作用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途径,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尤为重要。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建造了越来越多的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因其空气流动性较差,造成温室内CO2亏缺严重。因此,温室大棚内的CO2施肥技术变的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CO2施肥技术并不完善。传统的温室CO2施肥技术大都采用阈值控制,阈值范围约在600~900μL/L的施肥浓度。但由于温室内一天中CO2浓度变化较大,夜间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不进行光合作用、不消耗CO2,因此,清晨温室内CO2浓度最高。日出后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升高,植物光合速率逐步提升,而此时CO2浓度慢慢降低,产生CO2供需差,特别是在正午,当光合能力最强时,CO2浓度最低,严重不能满足作物光合对CO2需求。在变化的温室环境条件下,植物对CO2的需求程度也不一样,固定施肥浓度的CO2施肥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植物对CO2的需求,会造成CO2的浪费与补充不足并存现象,因此这种固定阈值CO2施肥的生态和经济可行性并不高。
近年来的调控技术研究以发现了阈值调控的不足,陆续出现了考虑CO2饱和点变化的调控系统,但这类系统通常以CO2饱和点的非线性拟合公式为模型,不仅模型精度差,而且没有考虑到CO2饱和点附近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小,长期采用CO2饱和点进行调控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如何发明一种不仅精度高、处理数据能力速度快、可移植的建模方法,而且在节约CO2能源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作物光合速率的CO2调控方法,变得十分重要。
通过生理分析作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CO2响应曲线上发现,CO2限制点为响应曲线弯曲程度最大的点。因此,如何实现对曲线的曲率进行寻优获取曲率最大点,以此作为CO2调控目标值点,进而构建连续高精度、可移植的CO2调控目标值模型成为研究的关键。随着智能算法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融合智能算法模型的嵌入式系统由于具有高精度预测的能力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现有的CO2调控系统通常采用单片机作核心处理模块,工控屏做人机交互窗口,而相比较于嵌入式系统而言,单片机的处理数据能力较差,数据输出精度有限,进而使得工控屏的反应速度较慢;且由于单片机自身的局限性,智能算法并不能被单片机很好的兼容,因此,单片机已成为限制CO2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47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