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挖泥船扫浅装置及扫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2795.6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19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桑勇;杨健;徐浩;陈亚宾;陈亮;张诚;宋文轩;昌宝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孙辉 |
地址: | 210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挖泥船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疏浚扫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挖泥船扫浅装置及扫浅方法。该挖泥船扫浅装置包括:抓斗本体和扫浅组件;扫浅组件铰接于抓斗本体上,使得扫浅组件与抓斗本体形成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处于第一工位,扫浅组件靠接于抓斗本体的外壁;当处于第二工位,抓斗呈张开状态,扫浅组件连接于抓斗本体的底部。扫浅组件和抓斗之间铰接,只需要对扫浅组件的工位进行调整,就能在挖泥工作与扫浅工作之间相互转换,结构简单,减少了清淤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清淤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疏浚扫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挖泥船扫浅装置及扫浅方法。
背景技术
在疏浚工程中,对于土质较硬的粘土、砂等常采用抓斗挖泥船施工。由于抓斗挖泥船抓斗闭合时的运行轨迹为曲线,挖掘后的地面平整度差,容易形成浅点,需在疏浚施工后期进行清浅,以确保河底(海底)高程达到设计要求。在清浅阶段,因浅点分散,开挖泥层薄等原因,采用抓斗逐点清挖,很难保证一次性清挖到位,需反复测量、反复定位和清挖,同时也易造成超深过多,增加额外土方外运量,从而使得清浅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是目前抓斗挖泥船在清浅作业中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
相关技术中,在挖泥船的抓斗下方安装扫浅板,利用挖泥船带动扫浅板进行扫浅作业,抓斗与扫浅板的连接复杂,只能在需要的时候安装扫浅板,不需要的情况下需要拆除扫浅板,增加整个清淤的工量。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挖泥船扫浅装置,缓解了相关技术中,挖泥船抓斗与扫浅板的连接复杂,扫浅板与抓斗的连接于拆卸增加整个清淤的工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扫浅方法,缓解了相关技术中,挖泥船抓斗与扫浅板的连接复杂,扫浅板与抓斗的连接于拆卸增加整个清淤的工量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挖泥船抓斗,包括:抓斗本体和扫浅组件;
所述扫浅组件铰接于所述抓斗本体上,使得所述扫浅组件与所述抓斗本体形成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当处于所述第一工位,所述扫浅组件靠接于所述抓斗本体的外壁;
当处于所述第二工位,所述抓斗呈张开状态,所述扫浅组件连接于所述抓斗本体的底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抓斗具有第一斗瓣和第二斗瓣;
所述扫浅组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斗瓣的底部,所述第一斗瓣上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扫浅组件的第二端的锁紧部,所述第二斗瓣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扫浅组件的第二端的固定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扫浅机构包括第一扫浅板和第二扫浅板,且所述第一扫浅板形成中空内腔;所述第一扫浅板21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斗瓣底部;
所述第二扫浅板设置于所述中空内腔内。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扫浅板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扫浅板的内壁。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部包括与第一扫浅板的第二端相匹配的锁紧环。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环的内侧设置有保护垫。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挖泥船扫浅装置还包括相连接的控制组件和检测组件;
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扫浅组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未经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27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沉淀舱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利工程用清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