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挂篮变形的悬臂浇筑偏载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91425.0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7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陈照亮;项庆明;李世安;黄应明;李仲来;李伟;管连众;陈磊;廖雅杰;黄伯华;杨弘卿;杨明;唐朱宁;李净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刘伟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G01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于国富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挂篮 荷载 实时监测 悬臂浇筑 预警级别 变形的 梁段 偏载 悬臂 监测 混凝土浇筑过程 分级预警 挂篮悬臂 两端悬臂 桥梁施工 施工安全 施工过程 预先建立 准确监测 浇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挂篮变形的悬臂浇筑偏载监测方法,涉及桥梁施工领域。所述方法为:在挂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获取每端悬臂上的挂篮弹性变形值,再结合预先建立的挂篮承受荷载与挂篮弹性变形值的关系,分别得到每端悬臂上的挂篮承受荷载;计算得到两端悬臂的挂篮承受荷载差值;在梁段重量的基础上,得到挂篮承受荷载差值所占梁段重量的比例值;根据预先设定的预警级别,判断所述比例值对应的预警级别。本发明所述监测方法解决了无法准确监测不平衡荷载偏差的问题,并且实现实时监测和分级预警,解决了挂篮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不平衡荷载对挂篮施工安全影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挂篮变形的悬臂浇筑偏载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规范要求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值,当未规定设计值时,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偏差不超过梁段重的1/4。目前,通过人工估算方法对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的偏差进行控制,具体为通过人工简单估算两端悬臂挂篮浇筑混凝土量实现对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偏差的控制,但是人工估算方法对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偏差进行控制存在以下不足:
1、因为人工估算混凝土浇筑量依据输运混凝土量,输运混凝土量与挂篮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量存在很大误差,故,人工估算获得的两端悬臂挂篮不平衡荷载偏差准确性低。
2、挂篮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临时荷载难以实时估算。
3、人工估算方法易出现记不清、记混、混凝土罐车剩余混凝土量无法估算等问题,一旦估算出错,则无法判断两端悬臂挂篮的荷载量,导致施工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挂篮变形的悬臂浇筑偏载监测方法,从而解决现有针对挂篮浇筑过程中两端悬臂荷载不平衡偏差的监测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基于挂篮变形的悬臂浇筑偏载监测方法,所述方法为:
在挂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获取每端悬臂上的挂篮弹性变形值,再结合预先建立的挂篮承受荷载与挂篮弹性变形值的关系,分别得到每端悬臂上的挂篮承受荷载;计算得到两端悬臂的挂篮承受荷载差值;在梁段重量的基础上,得到挂篮承受荷载差值所占梁段重量的比例值;根据预先设定的预警级别,判断所述比例值对应的预警级别。
优选地,通过在每端悬臂挂篮的主桁架前端布置的静力水准仪实时监测并获取在挂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挂篮弹性变形值;所述挂篮弹性变形值为挂篮主桁架变形值。
优选地,根据预压荷载试验,建立挂篮承受荷载与挂篮弹性变形值的关系,具体为:
设置预压过程,所述预压过程包括先进行的预压加载过程和后进行的预压卸载过程,所述预压加载过程分四级荷载顺序加载,依次为0.6P、0.8P、1.0P、1.2P,P为最大梁段重量;所述预压卸载过程分四级荷载顺序卸载,依次为1.0P、0.8P、0.6P、0.0P;
在每级荷载的加载或卸载完成时,获取挂篮主桁架前端的挂篮变形量,得到预压加载过程或预压卸载过程的多个点值,根据多个点值绘制曲线,得到预压过程中挂篮承受荷载与挂篮变形值的关系y=ax+b,x为荷载值,y为挂篮变形值,b为非弹性变形值,a表示一次项系数,然后消除非弹性变形值b得到挂篮弹性变形值y′与荷载值的关系,即y′=ax,完成挂篮承受荷载与挂篮弹性变形值关系的建立。
更优选地,在任意一个悬臂挂篮的主桁架前端设置4个预压荷载试验变形测点,每个预压试验变形测点上设置静力水准仪。
优选地,所述方法的处理过程集成在上位机的一个监测软件中。
优选地,实时监测并获取每端悬臂挂篮变形值的静力水准仪布置在挂篮主桁架的吊杆处;所述静力水准仪采集到的数据无线传输至上位机的监测软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刘伟,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刘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14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