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血清脂类干扰的胶乳免疫比浊法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289784.2 申请日: 2018-03-30
公开(公告)号: CN108548927B 公开(公告)日: 2021-03-19
发明(设计)人: 华权高;黄爱;徐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3/68 分类号: G01N33/68
代理公司: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代理人: 严超
地址: 430206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消除 血清 干扰 胶乳 免疫 胃蛋白酶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消除血清脂类干扰的胶乳免疫比浊法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该试剂盒包括试剂R1、试剂R2和标准品;试剂R1包括用于沉淀血清脂类的物质,所述用于沉淀血清脂类的物质包括聚乙烯醇硫酸钾,肝素‑Mn2+,硫酸葡聚糖‑Mg2+,硅钨酸和磷钼酸钠;试剂R2包括偶联抗体的胶乳颗粒;标准品是添加不同浓度胃蛋白酶原Ⅱ抗原的人血清基质缓冲液,用来与样本比较进行结果计算;该试剂盒不仅可以消除乳糜微粒的干扰,还可以消除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极高密度脂蛋白的干扰,使用简单快速,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大规模人群普查的需求及日常临床快速、高通量检查的要求,便于临床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除血清脂类干扰的胶乳免疫比浊法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是胃粘膜分泌的一种门冬氨酸蛋白酶前体,是分子量42000Da的单链多肽,在胃内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没有消化活性的前体物质,一般大部分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只有极少量(约1%)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血清PG I和PG 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目前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诊断仍依靠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来确诊,但胃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市场上定量测定胃蛋白酶原Ⅱ的试剂盒有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等。酶联免疫标记法(ELISA)方法精确、定量、价格较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操作程序繁琐,耗时长,不能适应大规模体检筛查或急诊的需要;RIA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放射免疫反应是竞争性的反应,测得的值是相对量而非绝对量,且存在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精确度高,检测速度快,但成本高昂,对配套设施要求高,无法应用于广大中、基层的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而且有些项目假阳性率偏高;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即通常所说的高敏测定方法,即是将待测物质相对应的抗体包被在直径为15-60nm的胶乳颗粒上,使抗原抗体结合物的体积增大,光通过之后,透射光和散射光的强度变化更为显著,从而提高试验的敏感性,该方法通过胶乳增强技术,解决了普通免疫比浊低浓度测定不够精确的问题,同时该试剂可以在普通生化分析仪使用,相对免疫散射速率法节约成本很多,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自动化、定量准确、敏感度高等优点,可满足门、急诊和大规模体检筛查等需要。

现有胶乳免疫比浊试剂,由于其检测原理是测定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浊度,因此极易受到血清脂蛋白的干扰的影响,其中,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和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因此,研制一种能够消除血清脂类干扰的胶乳免疫比浊法的胃蛋白酶原Ⅱ检测试剂盒显得十分必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97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