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声驱散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70113.1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3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谢秀娟;杨少柒;李青;刘丰豪;伍继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29/06 | 分类号: | A01M29/06;A01M29/16;H04R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张红生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散 动能 热声发生器 固定卡槽 卡箍 三角支撑 发生器 连接件 强声 热声 装卡 多频段 手柄段 复合 一体化 刺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声驱散系统,所述驱散系统包括热声发生器(1)、手持式连接件(2)和动能驱散发生器(3);所述手持式连接件(2)包括卡箍(4)、双三角支撑(5)和固定卡槽(6),所述卡箍(4)装卡在热声发生器(1)上,所述固定卡槽(6)装卡在动能驱散发生器(3)的手柄段;卡箍(4)和固定卡槽(6)之间通过双三角支撑(5)连接。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强声与动能驱散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热声发生器的功能,能够达到多频段强声刺激与动能驱散效果,实现一体化的复合驱散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基于热声原理实现热声转换,且将强声与动能辅助驱散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复合驱散功能。具体地说,本发明属于利用声音驱散和动能驱散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声驱散系统。
背景技术
热声效应是指可压缩性气体在处于声场中距离固体边界渗透深度层内经历压缩、加热、膨胀和放热的热力学循环,将热能转化为声音,该声音可以向开口空间辐射,形成一种声源,达到强声驱散效果。
2010年,Slaton研制出一台开口式驻波热声系统,该系统仅包括开口赫姆霍兹谐振管、板叠以及冷热端换热器,结构简单,谐振频率依据谐振管长度的不同从9Hz到16Hz可调。该驻波热声发生器在输入热量为275W的条件下,能将声波直接向大气空间输出,出口声压级为81dB。Slaton期待此类开口式热声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声压级后,作为一种热声形式的声学换能器,在低频声源研究等方面得到应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口式热声发生器”,(授权专利号:ZL 2010 10592573.X)提出了一种开口式行波热声发生器,它利用热量实现热量和声能的转化,可大幅度提高Slaton的开口式驻波热声系统的声压级。2011年,谢秀娟等成功研制了这种新型的开口式行波热声发生器,在210W的输入热量下,出口声压级可达到133dB。在此基础上,2017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一种阵列式热声发生器(申请专利号:201710281904X),该阵列式热声发生器声强高、作用距离长,指向性强,能够进一步解决现有低频声波发生器声压低、装置复杂、声学性能重复性差等问题。但是,这种声波发生器采用声音实现开口空间声音传播,功能单一,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其相应功能,扩大其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声驱散系统,将强声与动能驱散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热声发生器的功能,能够达到多频段强声刺激与动能驱散效果,实现一体化的复合驱散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热声驱散系统,所述驱散系统包括热声发生器1、手持式连接件2和动能驱散发生器3;
所述手持式连接件2包括卡箍4、双三角支撑5和固定卡槽6,所述卡箍4装卡在热声发生器1上,所述固定卡槽6装卡在动能驱散发生器3的手柄段;卡箍4和固定卡槽6之间通过双三角支撑5连接。
优选地,所述热声发生器1为开口式热声发生器或开口式热声发生器阵列。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开口式热声发生器是斯特林型开口式行波热声发生器、同轴型开口式行波热声发生器和无环路的驻波型热声发生器中的一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开口式热声发生器阵列是三角形分布、正方形分布、等五边形分布、等六边形分布或矩阵式分布的开口式热声发生器阵列。
优选地,所述卡箍4装卡在热声发生器的谐振室、开口式聚声管、环形圈或多通道汇聚管上。
优选地,所述双三角支撑5包括两个对称的三角形框,该两个对称的三角形框的顶点相接,其中一个三角形框的底边连接卡箍4,另一个三角形框的底边连接固定卡槽6。
优选地,所述卡箍4为圆形卡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01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