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Fe-Mn-Al-C钢中避免DO3形成的热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4541.3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1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倪呈军;史文;刘营凯;王白冰;祖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2C38/04;C22C3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 热处理工艺 应用 保温 热处理加工 热处理 工业加工 双相组织 温度选择 碳化物 铁素体 微米级 再加热 水冷 油冷 加热 热轧 钢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Fe‑Mn‑Al‑C钢中避免DO3(Fe3Al)形成的热处理工艺,属于特殊钢热处理加工领域。本发明具体是钢材在热轧后加热至1473K~1573K,保温10min~1h后油冷至室温,再加热至1173K~1373K,温度选择为避免碳化物的形成,获得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保温30min~2h后水冷,工艺热处理如附图。本发明一方面可以避免钢中形成DO3脆相,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微米级奥氏体以及网状奥氏体,之后可以应用于工业加工等其它应用,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具有更高的工程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Fe-Mn-Al-C钢的热处理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调控Fe-Mn-Al-C钢中奥氏体的热处理工艺,还涉及一种含铝特种钢中避免DO3(Fe3Al)形成的热处理工艺,应用于特殊钢热处理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汽车能耗,达到汽车轻量化和提高汽车板耐腐蚀的要求,向汽车钢中添加较多的铝,每向钢中添加重量百分比为1%的铝,就可以降低汽车板1.3%的重量。Fe-Mn-Al-C钢作为第三代汽车用高强度钢,有着优越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但钢中铝含量提高后,往往促进了在铁素体中形成DO3。由于DO3作为脆性相,往往会导致塑性严重下降,因此,为了避免DO3脆性相的形成,通常会将铝含量控制在 8%以下。因此为了进一步达到汽车板的减重耐腐,往往在提高Al成分(>=8%)的同时,也提高了Mn元素(>=20%)或C元素(>=0.7%)的含量,以获得更多或完全奥氏体,避免 DO3的形成,这样无疑提高了冶金成本。在保持Mn(<20%)和C(<0.7%)含量下,提高Al(Al>=8%)元素含量,无疑具有良好的减重和冶金成本低等优点,然而目前一般的热处理工艺对于Fe-Mn-Al-C钢(Al>=8%)中无法避免形成DO3,如图1、图3、图5、图7和图8所示,组织为铁素体、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大,含有DO3,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加工和应用,这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 Fe-Mn-Al-C钢中避免DO3形成的热处理工艺,不仅能够避免Al组分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不低于8%的Fe-Mn-Al-C钢中形成DO3,同时还能使Fe-Mn-Al-C钢中铁素体中析出大量微米级的奥氏体以及形成网状奥氏体,提高Fe-Mn-Al-C钢高温等温后油冷热处理的可加工性能,具有更高的工程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Fe-Mn-Al-C钢中避免DO3形成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将Al组分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不低于8%的Fe-Mn-Al-C钢进行热轧;
b.将经过所述步骤a热轧制后的Fe-Mn-Al-C钢进行高温等温后油冷热处理;优选控制高温等温后油冷热处理制度为:将热轧制后的Fe-Mn-Al-C钢加热至1473K~1573K,保温 10min~1h,然后进行油冷至室温;优选Fe-Mn-Al-C钢Mn组分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不高于20%;优选C组分元素质量百分比含量不高于0.7%;进一步优选Fe-Mn-Al-C钢为 Fe-15Mn-10Al-0.3C钢,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为0.30%;Mn为15.00%,Al为10.00%,其余为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45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