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及其自适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3952.0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8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胡金芳;朱冬东;高东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泽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惯性 通道 液压 悬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及其自适应方法。所述液压悬置的腔体内设置隔振机构,隔振机构包括隔板、移动架、伸缩结构。隔板将腔体分隔成上液室和下液室,隔板面向上液室的一侧开设至少一个盲孔一,面向下液室的一侧开设与至少一个盲孔一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盲孔二,隔板上还开设连通上液室和下液室的至少一个安装槽,隔板的内部开设连通盲孔一与相应盲孔二之间的流道。安装槽内固定一个解耦膜,解耦膜隔断安装槽连通上液室和下液室的途径。本发明的液压悬置通过移动架的上下移动,进而调整惯性通道的横截面积,达到调节输出阻尼力和刚度的目的,使液压悬置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不同要求,同时提升了隔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置技术领域的一种液压悬置,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及其自适应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是指发动机动力总成与车架之间的弹性连接系统,该系统减振性能的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发动机振动向车体的传递。最先发展起来的普通橡胶悬置,由于其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橡胶悬置元件的动态特性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振动阻尼偏小,不能满足对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在低频域的隔振、减振性能的要求;二、在高频振动时会出现动态硬化现象,导致其动刚度显著增大,不能满足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在高频域的隔振、降噪性能要求。
现有的液压悬置具备更好的隔振能力,主要有简单节流孔式、惯性通道式以及惯性通道-解耦膜式等。但是,现有的液压悬置通常只能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不能在汽车整个工作范围内满足减振要求。最新提出的半主动磁流变体液压悬置和主动控制式液压悬置虽然具备良好的隔振、减振性能,但大都结构复杂,成本太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另外一些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需要增加电磁阀、电机等结构,这样增加了成本及具体实施的难度。
而对于一般结构形式的单惯性通道型液压悬置,其滞后角出现峰值的频率通常在7~15Hz范围。在液压悬置的设计中,橡胶主簧的形状和橡胶材料的硬度通常是为了满足其静态特性,调整滞后角峰值频率常常是靠改变惯性通道的尺寸。对于四缸发动机,当发动机的怠速转速为710r/min,其怠速时振动激励的主频是23.7Hz。为了减少发动机的激励而导致的方向盘、变速杆等系统的振动,同时希望发动机在怠速转速附近,悬置系统具有较小的刚度,液压悬置就需要具有较大的滞后角峰值频率(20Hz以上)。由于单靠调整单惯性通道的尺寸很难达到如此高的滞后角峰值频率。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自动适应各种环境的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及其自适应方法,所述液压悬置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高效的优点,解决了液压悬置结构复杂、成本昂贵、滞后角峰值频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适应式多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其腔体内设置隔振机构,所述隔振机构包括:
隔板,其将所述腔体分隔成上液室和下液室,隔板面向上液室的一侧开设至少一个盲孔一,面向下液室的一侧开设与至少一个盲孔一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盲孔二,隔板上还开设连通上液室和下液室的至少一个安装槽,隔板的内部开设连通盲孔一与相应盲孔二之间的流道;安装槽位于隔板的中心,安装槽内固定一个解耦膜,解耦膜隔断安装槽连通上液室和下液室的途径;
移动架,其设置在上液室内,移动架设置与至少一个盲孔一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管道,管道的一端穿过移动架与上液室相通,另一端插入在相应的盲孔一内,管道与相应盲孔一、相应流道、相应盲孔二依次构成连通上液室和下液室的一条通道;移动架上开设供上液室与安装槽连通的至少一个通孔;移动架呈对称结构,移动架上安装增压盘,增压盘和安装槽同轴设置;
伸缩结构,其一端安装在隔板上,另一端安装在移动架上,并通过其弹性限制移动架相对隔板升或降的距离。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流道在隔板中延伸至上液室,因而横截面呈U型,移动架上设置嵌入在流道中的凸起,管道设置在所述凸起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3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增稠液弹性碰撞阻尼器
- 下一篇:一种减震式防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