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卫星遥感大气臭氧廓线反演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9400.2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0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诚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气臭氧 廓线 臭氧 反演 波长校准 反演算法 监测仪器 卫星遥感 最优估计 臭氧柱 校准 算法 对流层 辐射传输模型 对流层大气 平流层臭氧 生物质燃烧 对流运动 辐射光谱 光谱数据 加权函数 权重函数 紫外辐射 辐射 波段 可用 拟合 地表 追踪 传输 时空 污染 交换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遥感大气臭氧廓线反演算法,包括步骤1利用臭氧监测仪器‑OMI进行辐射校准和波长校准;步骤2进行辐射传输模型和加权函数计算;步骤3在完成步骤1中臭氧监测仪器‑OMI辐射校准和波长校准以及利用步骤2中计算的辐射光谱模拟值和权重函数参数,进行基于最优估计技术算法反演大气臭氧廓线信息。本发明利用OMI紫外辐射光谱数据,选择拟合波段UV‑1和UV‑2建立一种算法,基于最优估计技术,可反演从地表至60km大气臭氧廓线信息,包括总臭氧柱浓度、对流层臭氧柱浓度以及平流层臭氧柱浓度,实现准确地反演对流层大气臭氧廓线,可用以分析大气臭氧对流运动、交换过程、生物质燃烧和人类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追踪臭氧的时空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科学、卫星遥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卫星遥感大气臭氧廓线反演算法。
背景技术
大气臭氧只占空气各组份的几百万分之一,却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个世纪70年代,总臭氧柱浓度和臭氧廓线从一系列NASA和NOAA卫星上搭载的太阳后向散射紫外仪器测量数据中反演出来。由于这些仪器分辨低,只能从中反演出(20-25km)-50km的臭氧垂直廓线信息以及云高度以上臭氧柱浓度结果。要想获得更低高度臭氧垂直廓线信息,需要使用高分辨率高光谱仪器。相比于太阳后向散射紫外仪器,通过反演高分辨高光谱仪器—GOME(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全球臭氧监测实验)数据可以获得更多低平流层臭氧信息,但仍然无法严格地确定对流层臭氧信息。
为了获得对流层臭氧垂直廓线信息,需要进行准确的波长和辐射定标以及使用准确的前向模型。通过建立这种算法,我们可以反演出对流层臭氧信息。另外,通过使用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NCEP)再分析对流层顶高度数据,可以反演出总臭氧柱浓度、对流层臭氧柱浓度以及平流层臭氧柱浓度。NASA地球观测系统(Earth Observing System,EOS)光环卫星发射于2004年7月15号,它承载了4个观测仪器,其中包括臭氧监测仪器(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OMI测量太阳后向散射辐射有三个通道,它们的波长范围分别是:紫外1(270-310,UV-1)、紫外2(310-365,UV-2)和可见波段(350-500)。OMI具备更宽的视场角(114°)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13km×48km)。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卫星遥感大气臭氧廓线反演算法,通过准确的波长和辐射定标以及使用准确的前向模型,实现从地表至60km大气臭氧廓线信息的反演,并通过大气臭氧廓线,可用以分析大气臭氧对流运动、交换过程、生物质燃烧和人类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追踪臭氧的时空传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卫星遥感大气臭氧廓线反演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臭氧监测仪器-OMI进行辐射校准和波长校准;
S2:进行辐射传输模型和加权函数计算;
S3:完成S1中臭氧监测仪器-OMI辐射校准和波长校准以及利用S2中计算的辐射光谱模拟值和加权函数参数,进行基于最优估计技术算法反演大气臭氧廓线信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S1中的校准方法如下:
S1.1:拟合窗口不同空间分辨率调整;
S1.2:反演速度优化;
S1.3:太阳辐照度光谱优化;
S1.4:仪器线型函数计算;
S1.5:杂散光误差修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诚,未经刘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94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