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3401.6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汪强;俞文灿;胡江平;沈建良;郎炜;蔡信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国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丁昱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透水 收集管 防塌陷 透水层 无纺布 储存系统 排水板 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建筑景观 循环系统 透气管 蓄水 连通 建筑物顶部 管道连通 雨水收集 透空层 植被层 施工 排水 雨水 覆盖 流通 | ||
1.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蓄水储存系统和提升利用循环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防塌陷排水板(1)、渗透水收集管(2)、无纺布透水层(3)及透气管(4),渗透水收集管(2)伏贴固定在建筑顶部,防塌陷排水板(1)铺设在渗透水收集管(2)周围,无纺布透水层(3)覆盖在防塌陷排水板(1)、渗透水收集管(2)上,防塌陷排水板(1)与无纺布透水层(3)间设有透空层,透气管(4)与渗透水收集管(2)连通并突出于无纺布透水层(3)之外,渗透水收集管(2)连通至蓄水储存系统,蓄水储存系统与提升利用循环系统通过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渗透水收集管(2)的横断面呈上圆下方的形状,渗透水收集管(2)顶部为半圆柱面,底部为方柱面,渗透水收集管(2)底部平面与建筑顶部地面相贴,渗透水收集管(2)底部的一个侧面上设有进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防塌陷排水板(1)用防水材料制成,包括板基和密布在板基上的凸台,凸台固设于板基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板基和凸台为一体成型结构,凸台为空心结构,凸台的开口位于板基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蓄水储存系统包括观察井(5)和贮水罐(6),贮水罐(6)位置低于观察井(5),渗透水收集管(2)通至观察井(5)井壁上,贮水罐(6)通过进水管(7)与观察井(5)连通,进水管(7)进水端位于观察井(5)井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贮水罐(6)顶部设有检修井(8),贮水罐(6)与检修井(8)底部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所述提升利用循环系统包括检查井(9)、溢水管(10)和提水泵(11),溢水管(10)连接在检查井(9)和检修井(8)间,贮水罐(6)内设有通至检修井(8)外的提水管(12),提水泵(11)设于提水管(12)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在建筑顶部突出结构与建筑顶部地面的结合部,防塌陷排水板(1)弯折成与突出结构立面、建筑顶部地面间夹角适配的角度并分别贴覆在突出结构的立面和建筑顶部地面上,防塌陷排水板(1)与突出结构的立面间设有密封胶且防塌陷排水板(1)的上沿通过过压条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其特征是渗透水收集管(2)排布成网格状。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设施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清理建筑顶部地面,确保顶板平整干净,如有局部不平整,应当用水泥砂浆找平,如有局部积水及时清除;
构建雨水收集系统:铺设防塌陷排水板(1)和渗透水收集管(2),将渗透水收集管(2)贴地固定,防塌陷排水板(1)与渗透水收集管(2)紧密搭接,并将透气管(4)连接在渗透水收集管(2)上;
在防塌陷排水板(1)和渗透水收集管(2)上铺设无纺布,形成无纺布透水层(3),透气管(4)贯穿无纺布;
土方分层回填,用土方覆盖防塌陷排水板(1)、渗透水收集管(2)和无纺布透水层(3);
建造蓄水储存系统和提升利用循环系统,并与雨水收集系统建立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国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国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340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酒店后厨专用排污槽
- 下一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