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器人与无动力仓储单元的对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0132.1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9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徐青卓;米晓晨;郑春晖;康尔翰;陈雷;刘铁;袁滨;曹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萝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4 | 代理人: | 全成哲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动力 车体 红外接收器 插锁 车头 机器人 仓储单元 对接装置 红外光源 激光雷达 形状匹配 行程开关 插槽 车尾 应用技术领域 机器人单元 人工费用 人工辅助 外侧设置 无人运输 挡板 隔开 脱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与无动力仓储单元的对接装置,涉及机器人的应用技术领域。无动力车体的车头上部安装有插锁,插锁的后端设置有行程开关,无动力车体的中部外侧设置有红外光源,无动力车体的车头前端底部设置有特定形状匹配标识,机器人单元的车尾上部安装有插槽,插槽与行程开关和插锁在同一高度,无动力车体的车尾中部设有两个红外接收器,两个红外接收器同一高度放置,并由挡板隔开,红外接收器与红外光源在同一高度,有动力车体的车头处底部设置有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与特定形状匹配标识在同一高度。此种装置不仅节省了人工费用,与人工相比具有更高的对接效率,使无人运输技术彻底脱离人工辅助,完成了货到车,车到人的方案,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与无动力仓储单元的对接装置,具体为机器人的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运输机器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仓储单元和机器人为一体式(如图一所示),不能拆分;另一种是可以拆分,机器人具有动力,在前方负责牵引,后方的仓储单元不具有动力。其结构是机器人与仓储单元分离半挂式(如图二所示),也可以是机器人与仓储单元分离储物箱式(如图三所示)。但是二者需要人工来完成装卸。
仓储单元和机器人一体化的机器人(如图一所示),机器人的功能过于单一,通用性差。而机器人与仓储单元分离,由于人的参与,会出现人等机器人和机器人等人的情况出现,不可避免的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当前室外运输车头与仓储单元对接都是人工手动对接,在无人驾驶、自动运输行业中人工更换仓储单元增加了人工成本及耗时。
现有的机器人自动对接技术多数用在扫地机器人充电时与充电站的自动对接上,应用环境局限性较大。对于机器人不在对接信号范围内无法找到目标时,机器人会随机运动直到找到目标点为止。耗时较长,或者无法找到最终目标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与无动力仓储单元的对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与无动力仓储单元的对接装置包括仓储单元和机器人单元,所述的仓储单元包含无动力车体、行程开关、红外光源、特定形状匹配标识和插锁,所述的机器人单元包含有动力车体、插槽、红外接收器和激光雷达,无动力车体的车头上部安装有插锁,插锁的后端设置有行程开关,无动力车体的中部外侧设置有红外光源,无动力车体的车头前端底部设置有特定形状匹配标识,所述的机器人单元的车尾上部安装有插槽,且所述的插槽与行程开关和插锁在同一高度,无动力车体的车尾中部设有两个红外接收器,两个红外接收器同一高度放置,并由挡板隔开,所述的红外接收器与红外光源在同一高度,所述的有动力车体的车头处底部设置有激光雷达,所述的激光雷达与特定形状匹配标识在同一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仓储单元和机器人单元通过插槽和插锁对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种装置不仅节省了人工费用,与人工相比具有更高的对接效率,使无人运输技术彻底脱离人工辅助,完成了货到车,车到人的方案,效率更高,并且所需运输的搬运机器人数量更少。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现有结构中机器人与仓储单元为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现有结构中机器人与仓储单元分离半挂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背景技术现有结构中机器人与仓储单元分离储物箱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仓储单元与机器人单元的对接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萝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萝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01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