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装置、存储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20839.4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5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辉;杨福全;曾伟;谭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贺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存储 设备 数据流 方法 装置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装置、存储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该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应用于主机,包括:包括:获取缓存输入输出参数,缓存输入输出参数包括缓存水位,缓存水位用于指示缓存中保存的数据的大小占缓存容量的比重;判断缓存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过载条件,过载条件包括缓存水位高于第一水位阈值;当缓存输入输出参数满足过载条件时,获取第一带宽值,第一带宽值小于缓存当前的刷盘带宽值;根据第一带宽值确定令牌的数量;利用令牌的数量控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缓解存储设备中缓存的过载状态,提高存储设备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装置、存储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存储设备包括缓存和多块硬盘,其中多块硬盘组成存储池。接收写请求时,存储设备先将数据存储至缓存,再将缓存中的数据持久化到存储池中。但是,存储设备的处理能力有限。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存储设备的处理能力小于存储设备接收数据的能力。大量的数据往往会抢占缓存资源,而缓存的容量有限,若缓存被存满,则无法再将数据写入存储设备。从而出现存储设备过载现象,降低了存储设备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装置、存储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缓解存储设备中缓存的过载状态,提高存储设备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包括:获取缓存输入输出参数,缓存输入输出参数包括缓存水位,缓存水位用于指示缓存中保存的数据的大小占缓存容量的比重;判断缓存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过载条件,过载条件包括缓存水位高于第一水位阈值;当缓存输入输出参数满足过载条件时,获取第一带宽值,第一带宽值小于缓存当前的刷盘带宽值;根据第一带宽值确定令牌的数量;利用令牌的数量控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
对存储设备中缓存的缓存输入输出参数进行监控,根据缓存输入输出参数是否满足过载条件,判断存储设备中缓存是否处于过载状态。在存储设备中缓存处于过载状态下,通过调整与令牌的数量具有联动关系的第一带宽值,使得第一带宽值小于缓存当前的刷盘带宽值。根据小于缓存当前的刷盘带宽值的第一带宽值对应的令牌的数量,来控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使得进入存储设备中缓存的数据量减小,即减小存储设备中缓存的入口流量,从而降低缓存水位,缓解直至消除存储设备中缓存的过载状态,提高存储设备的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缓存输入输出参数还包括缓存刷盘并发使用比例,过载条件还包括缓存刷盘并发使用比例大于目标比例阈值。
缓存水位高于第一水位阈值,且缓存刷盘并发使用比例大于目标比例阈值,表明存储设备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已经足够大,但缓存的剩余容量依然不足。通过缓存水位和缓存刷盘并发使用比例的双重判断,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到存储设备中缓存的过载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利用令牌的数量控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之后,还包括:判断缓存水位是否低于第二水位阈值,第二水位阈值低于第一水位阈值;当缓存水位低于第二水位阈值时,获取第二带宽值,第二带宽值小于刷盘带宽值,且第二带宽值大于第一带宽值;根据第二带宽值确定令牌的数量;利用第二带宽值对应令牌的数量控制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
缓存水位低于第二水位阈值,表明存储设备的缓存正处于从过载状态向非过载状态转化的阶段中,此时可进行稳定的数据流控制。在该阶段中,在第一带宽值的基础上略微增加,得到大于第一带宽值且小于当前的刷盘带宽值的第二带宽值。并利用第二带宽值对应的令牌的数量对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流进行控制,以保持存储设备中缓存的入口流量的稳定。避免缓存水位的剧烈下降,从而提高存储设备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存储设备中数据流的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刷盘并发值,目标刷盘并发值根据当前缓存水位、第二水位阈值和存储设备的最大可用刷盘并发值得到;将当前的刷盘并发值调整为目标刷盘并发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08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