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藻中孔活性炭的连续化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2033.0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8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亮;曹方方;艾宁;计建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318 | 分类号: | C01B32/318;C01B32/3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藻中孔 活性炭 连续 化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铜藻中孔活性炭的连续化生产方法。该方法以铜藻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连续生产中孔结构发达的活性炭。该具有环境友好、易于工业化等优点,所生产活性炭中孔发达、孔径分布窄、比表面积大,可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超级电容器、能源储存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藻中孔活性炭的连续化生产方法,属于活性炭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一种孔隙结构发达的多孔功能性炭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活性炭孔径按照大小可分为微孔(2nm)、中孔(2-50nm)及大孔(50nm)。常用活性炭以微孔为主,对小分子物质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对于聚合物、无机大分子等物质的吸附性能较差。中孔活性炭除具有常规的吸附性能外,还可吸附较大分子和基团,它具有比表面积高、化学性质稳定、导电性好等优点,在催化剂、超级电容器、能源储存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铜藻是一种生长在近海海域的大型海藻,它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吸收CO2能力强和不占用土地等特点。近年来,利用铜藻制备活性炭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关于利用铜藻制备活性炭的研究并不系统,制备方法主要以化学法为主,得到的活性炭以微孔为主,制备过程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难以实现连续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铜藻为原料,连续化生产铜藻中孔活性炭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物理活化法,具有环境友好、易于工业化等优点,所生产活性炭中孔发达、孔径分布窄、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铜藻中孔活性炭的连续化生产方法。该方法以铜藻为原料,采用物理活化法连续生产中孔结构发达的铜藻活性炭。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1)将原料铜藻粉碎、干燥、炭化,得炭化铜藻;
(2)取步骤(1)炭化后的铜藻,按铜藻:活化剂质量流量比为1:0.1-10,将炭化后的铜藻连续加入回转式气氛炉中进行活化,控制铜藻在回转炉中的停留时间10-90min,活化温度700-1000℃;所述活化剂为水蒸汽、CO2、N2中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的混合;
(3)将步骤(2)得到的产品,经酸洗、水洗、干燥后,即得到铜藻活性炭。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的粉碎推荐将铜藻粉碎至10-200目。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炭化过程采用回转式气氛炉,进料之前进行氮气吹扫,铜藻在回转炉中的停留时间控制在20-120min,炭化温度400-700℃。
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活化剂中水蒸汽体积分数为0-100%、CO2体积分数为0-100%、N2体积分数为0-50%,水蒸汽、CO2、N2体积分数不同时为0。
本发明所述方法所制备的铜藻中孔活性炭,其规格为:总孔体积1-2mL/g,平均孔径3-7nm,中孔率40-70%,比表面积700-1500m2/g,亚甲基蓝吸附值110-280mg/g,碘吸附值700-1200mg/g,活性炭产率5-5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其它制备中孔活性炭方法(如,金属催化活化法、化学法、模板法等)相比,本发明所采用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过程清洁环保,所得产品质量高、中孔发达,用途广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将铜藻粉碎至10目,干燥后进行炭化,进料前进行氮气吹扫,控制炭化时间为20min、炭化温度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2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