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GC的柔性负荷调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98793.0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0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葛维春;王顺江;刘金波;宋旭日;施毅斌;赵军;句荣滨;寿增;金宜放;许睿超;狄跃斌;王铎;刘嘉明;凌兆伟;眭冰;丛海洋;罗桓桓;丛培贤;李家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48 | 分类号: | H02J3/48;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0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负荷 调度控制 电源 控制对象 清洁能源 系统调度 缓冲区 储热 互动 发电量 新能源 电量 舍弃 调度 平衡 协调 | ||
一种AGC的柔性负荷调度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柔性负荷参与系统调度是以柔性负荷为控制对象,采用适用于该类负荷的调度方法来实现负荷与电源的平衡,实现柔性负荷之间的协调运行,实现对于清洁能源的最大消纳,避免浪费。消纳区利用此案储热消纳发电量,这种形式的源荷互动是一种主动行为,改变了过去电源被动适应负荷的状况。柔性负荷无法满足电量过剩时,缓冲区舍弃部分新能源的消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有功调度领域,涉及一种AGC的柔性负荷调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三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大、分布广,新能源消纳问题尤为突出,电网调控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调度运行控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电力的需求,就一定程度上表明风电是具有反调峰特性的"负荷",使得负荷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影响系统的负荷特性,使得系统提高更多的旋转备用来保证当地风电的消纳。如何减少因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导致的弃风弃光现象,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及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增添柔性负荷。
AGC的主要作用即为控制系统频率稳定。目前的AGC都是基于火电的AGC调度,电储热元件进行辅助出力的调度措施而并未纳入AGC调度控制中作为一种消纳新能源控制频率稳定的手段,但并未将柔性负荷电储热元件纳入AGC调度中,导致二者结合的配合有偏差,不能更好的增加新能源的消纳。
由于常规的AGC调节只能调节火电机组的出力,由于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大,浪费严重,为尽可能消纳新能源,提出了柔性负荷参与的一种AGC的调度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出于对北方地区的实际考虑,由于水电资源不丰富,冬季受温度影响大,只能作为微调的作用,因此不考虑冬季供暖期间的水电作用。建立火电,柔性负荷装置参与的AGC调节系统,系统状态主要分为三个区域:消纳区,缓冲区,和火电区域,判断区域后控制投切调度过程。工作区域判断以新能源全部入网为前提,利用极限控制策略,火电机组出力下限和电储热机组容量极限为临界条件,建立三态AGC即常规电源控制态,负荷控制态,清洁能源控制态三部分组成的AGC调节系统。以火电为主,柔性负荷辅,利用AGC控制利用ACE分配各个机组出力具有良好的频率调控效果并满足CPS考核指标要求。
控制投切过程如图1所示。
对于火电和热电厂来说,其发电下限具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在供热期间,最小发电能力会有所提升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处于供热期,较多供热机组下限无法过低。柔性负荷参与系统调度是以柔性负荷为控制对象,采用适用于该类负荷的调度方法来实现负荷与电源的平衡,实现柔性负荷之间的协调运行,实现能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消纳区利用此案储热消纳发电量,这种形式的源荷互动是一种主动行为,改变了过去电源被动适应负荷的状况。柔性负荷无法满足电量过剩时,缓冲区舍弃部分新能源的消纳。
根据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下方案:
步骤一、收集数据
收集的数据包括:
被控制对象:常规电源即参与AGC调节的常规火电机组的发电功率PG;
可控制改变量:柔性负荷电储热(下成为柔性负荷)装置的电储热功率PH;
以及清洁能源发电量入网量Pn;
不可改变量为:用户发电量PD;
区域之间有几乎稳定不变的联络线功率PC;
步骤二、工作区域判断
为了尽可能消纳新能源,利用极限控制策略,火电机组出力下限和电储热机组容量极限为临界条件,判断常规电源区,柔性负荷,弃清洁能源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87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