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7994.0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繁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6 | 分类号: | C03C1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辐射 电加热玻璃 介质膜层 透明 制备工艺 电加热 阻挡层 衬底 钢化 可见光透过率 侧窗玻璃 电动汽车 功能膜层 轨道交通 夹胶玻璃 耐磨损层 汽车贴膜 视觉效果 隐形效果 红外线 紫外线 沉积 后档 夹胶 前挡 阻隔 开车 节能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工艺,所述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包括位于底层的衬底,以及在衬底上依次沉积的介质膜层一、介质膜层二、阻挡层、纳米网状功能膜层、阻挡层、介质膜层三、介质膜层二和耐磨损层。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可解决汽车、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侧窗玻璃的低辐射节能、阻隔红外线和紫外线,取代现有汽车贴膜工艺并提高可见光透过率;另外解决现有钢化、夹胶玻璃的隐形电加热问题,目前夹胶前挡和钢化后档的电加热丝都不是隐形效果的,所以对开车的视觉效果存在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及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影响,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汽车低辐射节能玻璃是目前能取代汽车贴膜的最佳方法之一;另外此种低辐射节能玻璃的膜层通过黄光工艺可以制备出一种具有很好隐形效果的电加热节能玻璃,可以适用于钢化、夹胶等方式。
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是一种在玻璃表面通过真空等离子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系产品,其膜系产品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及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另外根据膜系产品还具有低方阻和高透过的优势,通过黄光工艺制备出一条条的电加热丝,可以在确保低辐射节能效果的同时具备隐形电加热的效果。
目前汽车、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玻璃都是利用普通玻璃加工而成,毫无节能,阻隔红外和紫外的能力,另外目前前档夹胶的电加热的技术还是采用0.2~0.3mm钨丝制备成电极,但是还是会影响开车的视觉效果,后档的电加热是采用高温银浆制备的电极,视觉效果更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汽车、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侧窗玻璃的低辐射节能、阻隔红外线和紫外线,取代现有汽车贴膜工艺并提高可见光透过率;另外解决现有钢化、夹胶玻璃的隐形电加热问题,目前夹胶前挡和钢化后档的电加热丝都不是隐形效果的,所以对开车的视觉效果存在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其创新点在于:所述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包括位于底层的衬底,以及在衬底上依次沉积的介质膜层一、介质膜层二、阻挡层、纳米网状功能膜层、阻挡层、介质膜层三、介质膜层二、介质膜层一和耐磨损层。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选用普通玻璃、超白玻璃或高硼硅玻璃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膜层一的介质薄膜材料选用Si3N4或SiO2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膜层二的介质薄膜材料选用TiN或TiO2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层的介质薄膜材料选用ZnO、AZO或BZO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网状功能膜层的薄膜材料选用纳米银。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膜层三的介质薄膜材料选用NiCr或MCr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损层的薄膜材料选用氧化锆薄膜。
一种上述的低辐射透明电加热玻璃的制备工艺,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真空镀膜、蒸发镀膜或溶胶凝胶工艺在衬底表面形成一层膜厚15nm~20nm的透明介质薄膜,形成介质膜层一;
(2)采用真空镀膜、蒸发镀膜或溶胶凝胶工艺在介质膜层一表面形成一层膜厚20nm~25nm的透明介质薄膜,形成介质膜层二;
(3)采用真空镀膜、蒸发镀膜或溶胶凝胶工艺在介质膜层二表面形成一层膜厚25nm~40nm的透明介质薄膜,形成阻挡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繁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繁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7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