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成形方法以及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1874.X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8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花崎昌则;奥西祥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和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29C43/56;B29C43/58;B29C4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贝贝;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南区上鸟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成形 方法 以及 制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密封装置、树脂成形方法以及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抑制引线弯曲、树脂漏出、及未填充等成形不良情况并可进行成形模块内部的减压。树脂密封装置具备成形模块(1)、真空度的控制单元(8)、减压单元(3)、及真空计(2)。真空度的控制单元(8)具备真空度控制阀(6)、切换阀(4、5)、及真空度的控制部(9)。在经由切换阀(4、5)而将成形模块(1)与减压单元(3)连结的第1气体流路(30a)的成形模块(1)与切换阀(4、5)之间,连结有与真空度控制阀(6)连结的第2气体流路(33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密封装置、树脂成形方法以及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开2008-14318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树脂密封装置,其是将树脂投入至形成在上下对向的模具间的模腔内来进行密封/成形的树脂密封装置,其在包含最终的模腔空间的密闭空间内具备压力调整机构,所述压力调整机构可经由能够从密闭空间外连接的空气流路而对密闭空间内的压力进行减压/调整。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树脂密封装置中,当通过压力调整机构来对密闭空间内的压力进行减压时,存在树脂过度发泡,而产生由已发泡的树脂接触安装在基板上的引线所引起的引线弯曲(wire sweep)等的情况。另外,也存在已发泡的树脂在基板中传导,而从框架中产生树脂漏出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密闭空间内的压力高时,有时在密封树脂中产生空隙及缺欠等未填充。
根据此处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树脂密封装置,其包括:成形模块;真空度的控制单元,用以控制成形模块的内部的真空度;减压单元,用以对成形模块的内部进行减压;以及真空计,用以对成形模块的内部的真空度进行测定;真空度的控制单元具备用以调节成形模块的内部的气体的排出量的真空度控制阀、用以调节取决于减压单元的成形模块的内部的气体的排出量的切换阀、及用以对应于由真空计所测定的成形模块的内部的真空度来调节真空度控制阀的真空度的控制部,且在经由切换阀而将成形模块与减压单元连结的第1气体流路的成形模块与切换阀之间,连结有与真空度控制阀连结的第2气体流路。
根据此处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树脂成形方法,其包括:将安装有电子零件的板状构件供给至成形模块的内部的与第1模的模面相对向的第2模的模面上的步骤;将树脂材料供给至第1模的模腔中的步骤;对树脂材料进行加热的步骤;使第1模与第2模接近的步骤;对成形模块的内部进行减压的步骤;对第1模与第2模进行合模(mold clamping)的步骤;以及通过在对第1模与第2模进行合模的步骤后使加热后的树脂材料硬化而成的硬化树脂,对电子零件进行树脂密封的步骤;且进行减压的步骤包含通过切换阀来调节穿过经由切换阀而将成形模块与减压单元连结的第1气体流路所排出的气体的排出量,并且通过真空度控制阀来调节从成形模块与切换阀之间的第1气体流路穿过与真空度控制阀连结的第2气体流路所排入排出的气体的排入排出量的步骤。
根据此处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通过所述树脂成形方法来制造树脂成形品。
根据此处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抑制引线弯曲、树脂漏出、及未填充等成形不良情况并可进行成形模块内部的减压的树脂密封装置、树脂成形方法及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所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局面及优点将根据与随附的附图相关联来理解的关于本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树脂密封装置的示意性的构成图。
图2是表示使用参考例的树脂密封装置对成形模块的内部的压力进行减压时的相对于从减压开始起的经过时间[秒]的成形模块的内部的压力(真空度)[托(Torr)]的变化的一例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和株式会社,未经东和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18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