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5751.5 | 申请日: | 2018-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8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大泽俊仁;高草木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婷;刘林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内柱;外柱,具有导引筒部以及保持筒部,该导引筒部供内柱插入,将内柱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地支承,该保持筒部相对于导引筒部位于轴线方向的后方,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狭缝的;伸缩调整机构,切换为锁止状态以及锁止解除状态,该锁止状态是使狭缝的间隔缩小而将内柱相对于外柱的移动用保持筒部限制的状态,该锁止解除状态是使狭缝的间隔扩大而允许内柱相对于外柱的移动的状态。导引筒部的内周面具有将内柱的外周面可滑动地支承的支承面以及与支承面位于同一圆周上、在径向上从内柱的外周面分离的后隙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本申请对于2017年3月6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7-041490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有具备根据驾驶者的体格差及驾驶姿势来调整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可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例如,参照下述日本特开2004-98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9837号公报中记载的转向装置具备内柱以及插入有内柱的外柱。内柱将安装着转向盘的转向轴杆能够旋转地支承。外柱经由托架被安装在车体上,将内柱及转向轴杆能够沿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
在具备可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在二次碰撞时规定的载荷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情况下,有时内柱及转向轴杆与转向盘一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根据该结构,借助外柱与内柱之间的滑动阻力等,缓和在二次碰撞时作用于驾驶者的冲击载荷。
在转向装置中,期望确保内柱相对于外柱的向轴线方向的移动量,进一步提高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能力。
但是,在转向装置中,在碰撞载荷的输入方向相对于内柱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分力在正交于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下方向)上作用。于是,内柱要在径向上旋转(发生所谓的扭转)。因此,在以往的转向装置中,在确保内柱的轴线方向的移动量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的转向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转向装置具备:内侧部件,沿着轴线延伸,并且在轴线方向的第1端侧安装转向盘;外侧部件,具有导引筒部以及保持部,所述导引筒部供前述内侧部件插入,将前述内侧部件能够沿前述轴线方向移动地支承,所述保持部相对于前述导引筒部位于前述轴线方向的前述第1端侧,形成有沿着前述轴线方向延伸的狭缝;以及伸缩调整机构,切换为锁止状态以及锁止解除状态,所述锁止状态是使前述狭缝的间隔缩小而将前述内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外侧部件的移动用前述保持部限制的状态,所述锁止解除状态是使前述狭缝的间隔扩大而允许前述内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外侧部件的移动的状态。前述导引筒部的内周面具有:支承面,将前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能够滑动地支承;以及后隙面,与前述支承面位于同一周上,在径向上从前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转向装置具备:内侧部件,沿着轴线延伸,并且在轴线方向的第1端侧安装转向盘;外侧部件,具有导引筒部以及保持部,所述导引筒部供前述内侧部件插入,将前述内侧部件能够沿前述轴线方向移动地支承,所述保持部相对于前述导引筒部位于前述轴线方向的前述第1端侧;以及伸缩调整机构,切换为锁止状态以及锁止解除状态,所述锁止状态是将前述内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外侧部件的移动用前述保持部限制的状态,所述锁止解除状态是允许前述内侧部件相对于前述外侧部件的移动的状态。前述导引筒部的内周面具有:支承面,将前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能够滑动地支承;以及后隙面,与前述支承面位于同一圆上,在径向上从前述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分离。
根据上述各技术方案,在外侧部件中的相对于保持部与第1端侧相反的一侧(第2端侧)处,导引筒部的支承面能够滑动地支承内侧部件。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借助作用在转向盘上的载荷,限制内侧部件要向径向旋转,能够抑制扭转的发生。由此,能够使内侧部件在轴线方向上顺畅地移动,能够确保二次碰撞时的轴线方向上的期望的行程量。结果,能够实现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57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方向转换结构的保护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