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9496.7 | 申请日: | 201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1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项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玮 |
主分类号: | F23D14/48 | 分类号: | F23D14/48;F28D20/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陶瓷体 脱硝还原剂 气体通道 混合腔 烧嘴 孔洞 蓄热式烧嘴 烧嘴本体 氮化物 工业炉 蓄热体 脱硝 送入 氮气 高温烟气 进气方向 前后设置 脱硝触媒 脱硝反应 细小孔洞 助燃气体 贯穿式 排放量 触媒 外排 烟气 沉淀 连通 无毒 | ||
本发明公开了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在烧嘴本体上设置有贯穿式气体通道,在气体通道上,沿着助燃气体的进气方向,前后设置有蜂窝陶瓷体和蓄热体,蜂窝陶瓷体具有若干细小孔洞,在蜂窝陶瓷体的孔洞内,设置有脱硝反应的触媒;蜂窝陶瓷体与蓄热体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混合腔;在烧嘴本体上设置有脱硝还原剂送入孔,脱硝还原剂送入孔与混合腔连通,将脱硝还原剂输入到混合腔内。本发明的烧嘴,在烧嘴的气体通道内,设置蜂窝陶瓷体,蜂窝陶瓷体的孔洞内沉淀有脱硝触媒,在烧嘴的气体通道向外排出高温烟气时,通入脱硝还原剂,利用SCR脱硝技术,脱硝还原剂“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氮化物(NOx)反应,生成无毒无污染的氮气和水,大幅度降低了氮化物的排放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炉的附属部件,尤其是采用天然气、液化气等作为燃料的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
背景技术
采用天然气、煤气或燃料油作为燃料的工业炉,如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等,其工作原理是将待加热工件放置在炉膛内,加热升温达到工艺要求的温度,保温或均温。工业炉在加热中,都要配用烧嘴,通过烧嘴将助燃气体(空气)和燃料单独通入炉膛,或者在烧嘴内混合后通入炉膛。对于蓄热式燃烧的烧嘴,其内设置的气体通道既作为助燃气体的输入通道,也作为高温烟气的排出通道,设置在气体通道内的蓄热体在排出高温烟气时吸收热量,与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升高蓄热体的温度并降低高温烟气的温度;在输入助燃气体时放出热量,与助燃气体进行热交换,降低蓄热体的温度并升高助燃气体的温度,蓄热体轮流蓄热和放热。
工业炉在燃烧过程中,炉内温度通常在1200℃左右的高温,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容易产生大量的反应型氮化物(NOx),氮化物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排入大气后对空气的污染较大;从环境保护角度,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排放标准,对工业炉、工业窑炉的氮化物(NOx)排放进行限定,规定了较严格的排放量。而且,随着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氮化物(NOx)排放标准会越来越严,必须对工业炉、工业窑炉的燃烧进行进一步的控制,以减少氮化物(NOx)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排放要求,绿色生产以保护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工业炉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氮化物(NOx)较多、不能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排放要求、对大气的污染较大等不足,提供一种降低氮化物(NOx)的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包括烧嘴本体,在烧嘴本体上设置有气体通道,气体通道是贯穿式,作为外部的助燃气体进入工业炉炉膛的通道以及工业炉炉膛内高温烟气排出的通道;其特征在于:在气体通道上,沿着助燃气体的进气方向,前后设置有蜂窝陶瓷体和蓄热体,蜂窝陶瓷体具有若干细小孔洞以便助燃气体或高温烟气能通过,在蜂窝陶瓷体的孔洞内,或孔洞内表面,设置有脱硝反应的触媒;蜂窝陶瓷体与蓄热体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混合腔;在烧嘴本体上设置有脱硝还原剂送入孔,脱硝还原剂送入孔与混合腔连通,将脱硝反应需要的脱硝还原剂输入到混合腔内。
进一步的特征是:蜂窝陶瓷体设置在陶瓷体支架上,陶瓷体支架具有孔洞,能使助燃气体或高温烟气通过。
蓄热体与陶瓷体支架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所述混合腔。
蓄热体支撑在蓄热体支架上,蓄热体支架具有孔洞,能使助燃气体或高温烟气通过。
所述蓄热体支架设置在气体通道内壁的台阶上。
本发明工业炉用脱硝蓄热式烧嘴,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特征:
1、采用成对设置的蓄热式烧嘴,工业炉是蓄热式燃烧炉,充分利用蓄热体作为热交换媒介,能充分利用热能,显著提高了加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玮,未经项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94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