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4121.1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5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钱荣毅;马振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V1/20 | 分类号: | G01V1/20;G01V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引车 行进 地震数据采集 地震波信号 拖缆 集中控制系统 实时监控系统 检波点位置 采集方式 采集信号 操作过程 地下目标 地震记录 人力物力 实时定位 市政交通 数据采集 拖缆系统 震源系统 数据处理 采样率 多解性 失误率 数据量 单炮 炮点 拖拽 平行 探测 采集 陆地 消耗 激发 保证 | ||
一种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设置于牵引车内部用于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并对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集中控制系统、设置于牵引车后方用于产生地震波信号的震源系统,以及拖拽于牵引车后方用于采集地震波信号的行进式陆地拖缆系统。本发明通过多条平行拖缆一次同步获得多条高密度地震记录,实时定位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实现对地下目标体的高精度探测。本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行进式采集方式速度快、效率高,对市政交通的影响小;二是实时监控系统工作状态,保证数据采集质量;三是同时使用多条拖缆,获得更多数据,降低数据处理失误率和解释多解性;四是操作过程简单,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五是单炮激发间隔短,获得的数据量大,空间采样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浅层人工地震是地质勘探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地震反射波勘探、折射波勘探、面波勘探等方法。实际应用中,地震传感器通常都是沿着道路方向单条排列布设,布设完成之后逐一移动震源并激发;当一个排列激发完成之后,再移动排列及设备到下一位置进行激发和采集,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等待时间,施工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对市政交通影响大。同时,现有的采集排列大多采用固定的二维排列,在城市道路上施工时探测范围不能覆盖全路面,导致路面数据采集不完整、空间采样密度低,以及城市道路硬质路面与检波器的耦合差,难以满足高精度的探测需求。另外,现有地震采集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多人配合才能使用,人力物力消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洁、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数据采集精度高的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设置于牵引车1内部用于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并对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集中控制系统、设置于牵引车1后方用于产生地震波信号的震源系统2,以及拖拽于牵引车1后方用于采集地震波波信号的行进式陆地拖缆系统3。
进一步,所述行进式陆地拖缆系统3包括水平拖拽于车辆后方的牵引杆31;所述牵引杆31上等距设置有多条平行的缆绳32,所述缆绳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牵引杆31上,另一端为自由拖拽状态;每条缆绳32上等距设置有多个用于检测地震波信号的检波器,所述多条缆绳32上的多个检波器呈等距的矩阵排列,所述检波器通过传输线与集中控制系统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行进式陆地拖缆系统3还包括平行设置于牵引杆31后方的一个或多个横向稳定杆33,所述每个横向稳定杆33均与每条缆绳32固定连接,确保多条缆绳32之间保持平行和等距。
进一步,所述震源系统2位于牵引杆31前方居中位置。
进一步,所述集中控制系统包括用于产生位置信息的GPS定位系统、用于接收并处理地震波信号的车载地震仪,以及用于对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调整的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监控系统。
进一步,所述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系统根据操作人员预先设置的检测路线和检测覆盖密度,自动计算出炮点位置;牵引车1行驶到预定炮点位置时,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系统控制震源系统2激发;车载地震仪接收、处理并存储行进式陆地拖缆系统3接收的地震波波信号;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系统根据车载地震仪的地震波波信号处理结果,实时调节震源系统2的激发参数。
进一步,所述震源系统2的激发参数至少包括炮点位置、震源强度和震源主频。
进一步,所述行进式快速地震数据采集装置运行期间,所述牵引车1保持匀速行驶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4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