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25830.5 申请日: 2018-02-07
公开(公告)号: CN108355250B 公开(公告)日: 2021-08-27
发明(设计)人: 陈彦弛;段旭君;廖伟;刘洪宇;雷鑫峰;王润诗 申请(专利权)人: 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A61B5/055 分类号: A61B5/055;A61B5/00;A61N2/04
代理公司: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夏艳
地址: 611731 四川省成***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杏仁 功能 环路 重复 经颅磁 刺激 影像 导航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影像导航的方法,首先基于孤独症个体的结构磁共振数据寻找杏仁核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然后以这个ROI作为种子点基于这个个体的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功能连接,寻找在背外侧前额叶区域中与杏仁核功能连接激活最强的区域作为rTMS治疗的靶点对孤独症患者进行rTMS治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利用磁共振数据判断杏仁核环路关联的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区域,采用rTMS打靶DLPFC来间接作用于难以打到的杏仁核区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图像模式识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表现为早期严重的语言、社交障碍及刻板、重复性的动作与行为。通常发病年龄在出生后30个月左右。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但女性患者症状通常更为严重。70%的患者带有其他伴随精神疾病。最早的流行病学统计得到孤独症发病率约为0.41‰(1966,英国)。在此之后,孤独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统计得到的全球发病率已经上升至6.2-7‰,预计发病率在1-2%。研究推测我国孤独症患者有1000万人以上,0-14岁患者200万以上。58-78%的患者在独立生活,接受教育,工作,维持同伴关系方面十分困难。死亡风险是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8倍。46.5%的家庭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的费用超过总收入的50%,近30%的家庭经济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康复训练的费用。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损的神经刺激技术(图1),其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简单来说,TMS可以无痛无创地产生感应性电流来激活皮层,从而改变大脑内的生理过程。但是传统的TMS只能打在大脑皮层的一些区域,而对于像孤独症这类患者需要打的靶点例如说杏仁核就很难打到。

由于在孤独症患者中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情绪障碍,而社会情绪障碍又与杏仁核所在的面部识别系统紧密相关,因此,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以杏仁核为靶点也成为一种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在过去的20年里,DBS已经发展成为传统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中常用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它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这种手术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治疗运动障碍病,常选用的几个靶点位置为丘脑、苍白球和丘脑底核。但是,DBS这种方法仍然是一种有创治疗手段。

因此,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rTMS影像导航的方法,本发明采用了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解决常规TMS打不到杏仁核靶点和DBS有创治疗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过有效无创利用环路作用于孤独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靶点,间接作用于TMS难以打到的杏仁核区域,对于利用rTMS靶点的影像导航提供了新的有效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尚无方法有效实现TMS打靶杏仁核来治疗孤独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利用磁共振数据判断杏仁核环路关联的DLPFC区域,采用rTMS打靶DLPFC来间接作用于难以打到的杏仁核区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环路介导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影像导航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获取孤独症患者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数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258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