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矸石山覆盖处置用密封材料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90272.3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5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潇;杨腾飞;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B09B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邬丽明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矸石 覆盖 处置 密封材料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矸石山覆盖处置用密封材料及施工方法。该密封材料由固体废弃物、外加剂和水组成,所述外加剂包括离子固化剂和激发剂,其中离子固化剂占固体废弃物质量的0.25%~0.5%,激发剂占固体废弃物质量的0.5%~0.75%;水占固体废弃物质量的27.5%~29.3%;所述固体废弃物由质量百分比为50%~60%的赤泥、22.5~35%的粉煤灰、2.5~7.5%的脱硫石膏及5%~10%的石灰组成;所述激发剂由30%~35%的聚合活性铝,10%~20%的氢氧化钠,10~20%的硅酸钠及35~40%的水泥组成;所述离子固化剂由质量百分比为50%~60%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和质量百分比为40%~50%的氯化铵组成。本发明满足煤矸石山处理所需要的力学性能、密封性能、及环保性能指标,在消纳大量固体废弃物如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的同时,降低煤矸石山自燃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矸石山覆盖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煤矸石山覆盖处置用密封材料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较低、含有硫化物且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包括巷道掘进过程中的掘进矸石、采掘过程中从顶板、底板及夹层里采出的矸石以及洗煤过程中挑出的洗矸石。我国每平均生产1亿吨煤炭,排放矸石1400万吨左右;从煤炭洗选加工来看,每洗选1亿吨炼焦煤排放矸石量2000万吨,每洗1亿吨煤,排放矸石量1500万吨。因而,全国煤矿现有煤矸石山1500余座,堆积量30亿吨以上(占中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40%以上)。占地1.3万公顷,且以每年约1亿吨的速度递增,形成新增占地400多公顷。已成为我国累计存量和占地最多的工业废物。全国目前煤矸石的处置方式只有堆存处置的方式。
煤矸石的大量堆放,不仅压占土地,更为严重的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煤矸石中的硫化物含量的多少和其原煤质量密切相关,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因此煤矸石中的硫化物含量的多少是因地因煤而异。煤矸石中的硫化物逸出或经雨水浸出会产生酸性水,污染地下水;煤矸石山还会发生自燃并有可能引发火灾,一座煤矸石山自燃可长达几年或几十年,目前虽有多种灭火方法,不仅耗资大而且难以排除复燃的可能性,并且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赤泥亦称红泥,是从铝土矿中提炼氧化铝后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赤泥因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拜尔法赤泥、烧结法赤泥或联合法赤泥。一般平均每生产1吨氧化铝,附带产生1.0~2.0吨赤泥。中国作为世界第4大氧化铝生产国,每年排放的赤泥保守估计在3500万吨以上,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赤泥累计存量达到3.5亿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5.5亿吨。
赤泥是多孔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性。密度为2700~2900g/cm3,颗粒直径0.088~0.25mm,熔点1200~1250℃,塑性指数17.0~30.0,孔隙比2.53~2.95,比表面积64.09~186.9m2/g。由于赤泥中含有大量的强碱性化学物质,稀释10倍后其pH值仍为11.25-11.50,其原土pH为12以上,超过了中国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GB5058-85《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极高的pH值决定了赤泥对生物和金属、硅质材料的强烈腐蚀性。高碱度的污水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体pH值升高,以致超出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同时由于pH值的高低常常影响水中化合物的毒性,因此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水污染。
由于赤泥的化学碱难以脱除且含量大,又含重金属离子及其他多种杂质,对于赤泥的无害化利用一直难以进行,因此,赤泥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中国目前多采用堆存处置、填充洼地、排入海中的方式处理。其中以堆存处置、填充洼地的方式为主。然而,这些处置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且赤泥中的化学成分入渗土地易造成土地碱化、地下水污染,人们长期摄取这些物质,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赤泥的危害,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迫在眉睫的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0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