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工程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实时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77602.5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0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勇;田明光;于秋生;朱尤祥;刘磊;孙宁浩;路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雪 |
地址: | 25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接损耗 光缆接续 电力工程 接续点 测量光缆 单向测量 实时监测 输电线路 双向测量 监测法 返工 环接 熔接 光缆 测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工程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监测法,能实施测量光缆接续点双向平均熔接损耗,即将输电线路需要熔接的光缆选一点临时作为环接构成回路,OTDR始终在接续点的后一个位置进行测试,从而可对光缆接续点熔接损耗值进行双向测量,避免了单向测量不能及时测得熔接损耗而导致日后返工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工程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实时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电力工程中,光缆多用于承载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调度数据网、安全稳定控制等重要生产业务,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由于电力工程中的光缆多随输电线路长距离,各区段光缆需要进行熔接以延长传输距离。光缆熔接损耗作为衡量光缆接续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需采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测量。根据《Q/GDW 758-2012电力系统通信光缆安装工艺规范》要求,光缆接续点双向平均熔接损耗应小于0.05dB。在电力工程实践中,为测量光缆接续点双向平均损耗,需取两个方向测量值代数和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熔接损耗值,不合格的重新熔接。
测量熔接损耗的方法一般有远端监测法和近端监测法。远端监测法即置于机房内的OTDR通过尾纤与被测光缆相连,光缆熔接点不断向前移动,而OTDR始终在机房内对熔接点进行质量监视和熔接损耗测量,其优点OTDR不需移动,提高仪器使用寿命,缺点是只能单向测试,适用于模场直径一致性较好的光缆。近端监测法即OTDR始终在熔接点前进行测试,缺点是OTDR需不断移动,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
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熔接损耗值是单向值,在光缆熔接完毕后再从光缆线路的另一端依次测量各个接续点的熔接损耗值,然后取每个接续点双向值的平均值作为该接续点的熔接损耗,易造成施工完毕测试发现损耗超标而进行返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光缆接续平均损耗测量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力工程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实时监测方法,其能够实时获取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可有效降低光缆接续施工返工率,提高光缆接续施工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电力工程光缆接续平均熔接损耗实时监测方法,包括:
在输电线路需要进行熔接的任意两组光缆中,确定接续点,在接续点的后一个位置选取一点临时作为环回点;
将两组光缆在环回点处使用光纤耦合器临时压接,两组光缆分别在接续点进行熔接;
熔接完毕后在接续点的前一个位置确定测试点,测试点与环接点构成环接回路,使用OTDR进行双向测试;
以测试点到环回点的方向作为正方向,分别测量接续点在正、反两个方向的熔接损耗;
根据正、反两个方向的熔接损耗,求得接续点处每一组光缆纤芯的双向平均熔接损耗。
进一步地,进行熔接的两组光缆熔接完毕后,在测试点测量第一组光缆纤芯,测得第一组光缆纤芯在熔接点的正方向的熔接损耗a1,同时测得第二组光缆纤芯在熔接点的反方向的熔接损耗b1;
在测试点测量第二组光缆纤芯,测得第二组光缆纤芯在熔接点的正方向的熔接损耗b2,同时测得第一组光缆纤芯在熔接点的反方向的熔接损耗a2;
则熔接点处第一组光缆纤芯的双向平均熔接损耗为:S1=(a1+a2)/2,熔接点处第二组光缆纤芯的双向平均熔接损耗为S2=(b1+b2)/2。
进一步地,按照上述方法依次熔接该熔接点处的其余纤芯,直至全部熔接完毕,封好该熔接点熔接盒,熔接点移至下一个熔接位置,测试点移至下一个熔接位置的后一个位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对光缆接续点熔接损耗值进行双向测量,避免了单向测量不能及时测得熔接损耗而导致日后返工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776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