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8302.0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9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正坤;李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南海碳材料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2;C04B24/18;C04B40/00;C04B14/02;C04B111/27;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李福新 |
地址: | 26440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工艺 混凝土 石墨烯 建筑材料领域 木质素磺酸盐 聚丙烯纤维 氧化石墨烯 粉煤灰 新型石墨 碳纤维 乙二醇 重量份 硅粉 海砂 镁粉 制备 碎石 腐蚀 水泥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解决了现有技术制备混凝土具有耐久性差的、易腐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石墨烯混凝土,按重量份计,其原料由以下组分构成:水泥150~220份、海砂150~220份、碎石225~330份、木质素磺酸盐5~18份、水40~100份、硅粉10~40份、粉煤灰15~45份、石墨烯2~5份、氧化石墨烯3~6份、镁粉1~2.5份、聚丙烯纤维2~12份、碳纤维5~15份、乙二醇0.5~1份;同时还提供其制备工艺。本发明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混凝土也成为道路、大坝以及桥梁等建筑的首选材料。随着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提出,混凝土耐久性已经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在土木工程领域,以水泥混凝土为代表的建筑材料仍是应用最为广泛、使用最成功的结构工程材料。然而,随着现代工程结构的高层化、大型化、多功能化,水泥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结构材料,也逐渐由传统的仅具有承载能力的结构材料向绿色与可持续、超复合化、超耐久性、高强高性能化、高功能、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水泥基复合材料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是高脆性、渗透等问题,在工程中经常产生大量的裂缝,严重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和长期耐久性。这是造成其在使用过程中力学性能下降及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就混凝土材料而言,尽管生产的单位总能耗很低,但巨大的用量和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使其总体上对资源、能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高寒地区冬季的一般为了保证建筑材料的品质和施工质量,一般冬季建筑施工很难进行,这样不仅耽误工期,而且就算强行施工也很难保证建筑的质量,造成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使得具有高强、工作性良好、易于施工成型、成本低廉的混凝土的用量益增加。然而由于混凝土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混凝土内部存留了许多微裂缝和孔隙等。孔隙和微裂纹的存在,使得氧气及水泥干缩后的水蒸气存留在混凝土中,导致钢筋的腐蚀;另一方面,这些裂缝也将大大加速一些腐蚀介质如氯盐、硫酸盐等的侵入,从而大大缩短了混凝土结构物的服役寿命。如何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还具有高的防腐、耐久性能成为当今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久性高、防腐蚀性能优越的石墨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烯混凝土,按重量份计,其原料由以下组分构成:水泥150~220份、海砂150~220份、碎石225~330份、木质素磺酸盐5~18份、水40~100份、硅粉10~40份、粉煤灰15~45份、石墨烯2~5份、氧化石墨烯3~6份、镁粉1~2.5份、聚丙烯纤维2~12份、碳纤维5~15份、乙二醇0.5~1份。
优选的,按重量份计,原料由以下组分构成:水泥180~200份、海砂180~200份、碎石250~300份、木质素磺酸盐8~15份、水60~80份、硅粉20~30份、粉煤灰20~40份、石墨烯3~4份、氧化石墨烯4~5份、镁粉1.5~2.0份、聚丙烯纤维5~10份、碳纤维8~12份、乙二醇0.6~0.9份。
优选的,原料由以下组分构成:水泥190份、海砂190份、碎石270份、木质素磺酸盐12份、水70份、硅粉25份、粉煤灰30份、石墨烯3.5份、氧化石墨烯4.5份、镁粉1.8份、聚丙烯纤维7份、碳纤维10份、乙二醇0.8份。
优选的,水泥强度等级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优选的,粉煤灰为Ⅰ级粉煤灰,其比表面积大于400cm
优选的,碎石粒径大小为5~10mm、10~20mm和20~25mm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南海碳材料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南海碳材料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8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