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Z-PINCH无火花塞的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6946.6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阳;史宝春;徐宗琦;梁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H1/00 | 分类号: | F03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固体推进剂 推进剂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阴极 外层绝缘体 阳极 点火 点火电压 活动部件 盘式结构 依次设置 锥形结构 有效地 放电 弹簧 一体化 外部 | ||
一种基于Z‑PINCH无火花塞的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包括依次设置于基座和外层绝缘体之间的盘式结构的阴极、固体推进剂和锥形结构的阳极,其中:阴极和阳极分别设置于固体推进剂的两端,外层绝缘体套置于固体推进剂的外部并与基座相连。本发明无需火花塞辅助点火,实现了推进剂点火和放电一体化,降低了点火电压;无需弹簧进行推进剂供给,没有任何活动部件,结构简单;独特的结构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推进剂的利用效率,推功比更高;尺寸没有特殊限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空间电推进技术和电推力器设计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基于Z-PINCH无火花塞的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背景技术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是利用脉冲放电,烧蚀、分解、电离推进剂,使之成为等离子体。传统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通常采用固态聚四氟乙烯作为推进剂结合弹簧供给,也有学者研究了气体和液体推进剂。从结构上来讲,传统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为平行板电极结合火花塞实现点火和产生脉冲电弧,也有人提出过同轴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但点火和产生推力的原理均为等离子体在磁场与放电电流共同作用下受到广义洛仑兹力的作用而加速喷出产生推力。传统平行板电极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时,首先将储能电容器充电至所需电压,然后半导体火花塞点火,电容器沿着工质聚四氟乙烯表面放电,电流形成于工质表面,热流将聚四氟乙烯表面的分子解聚、分裂、电离,随后在广义洛仑兹力和气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等离子体被加速,膨胀喷出产生推力。电容器放电完毕后,推力器停止工作或进入下一个循环。由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每次放电后仍会有部分推进剂升华为气体但却无法电离,导致推进剂利用率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依赖火花塞导致结构部件较多体积过大的同时增加安全隐患,并且推进剂利用率低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Z-PINCH无火花塞的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无需火花塞辅助点火,实现了推进剂点火和放电一体化,降低了点火电压;无需弹簧进行推进剂供给,没有任何活动部件,结构简单;独特的结构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推进剂的利用效率,推功比更高;尺寸没有特殊限制。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依次设置于基座和外层绝缘体之间的盘式结构的阴极、固体推进剂和锥形结构的阳极,其中:阴极和阳极分别设置于固体推进剂的两端,外层绝缘体套置于固体推进剂的外部并与基座相连。
所述的阴极优选为金属铜制的圆盘结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圆形小孔。
所述的阳极优选为金属铜制的圆锥结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圆形小孔。
所述的固体推进剂优选为圆柱腔体结构,进一步优选为渗透有导电材料的聚四氟乙烯制成。
所述的基座和外层绝缘体优选为聚碳酸酯制成。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给推力器阴阳两极充电至给定电压,在推进剂表面,圆柱形电流片迅速形成,烧蚀聚四氟乙烯,径向加速烧蚀产物,电流开始在两个电极之间流动。最初电流分布于绝缘体表面,形成圆柱形电流片。电流片在腔的最大半径处形成,这是由于该位置回路阻抗最小。随着电流的增大,在电流片的外侧产生磁场。磁场和电流片相互作用,产生向内放射状的电磁力。这种力造成电流片向腔中心瓦解,但是电流片并不是完全以圆柱形向中心移动,而是产生了倾斜,该现象被称为拉链效应。在电流片的作用下,推进剂最初被径向加速;当电流片完全收缩时,小孔的存在会导致较大的轴向压力梯度。因此,等离子体会沿着轴向加速喷出。等离子体在径向力的作用下受到挤压而发生膨胀,沿轴向扩散。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所述的外层绝缘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所述的阴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所述的推进腔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69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