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电池温度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6837.4 | 申请日: | 201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6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亓新亮;刘心文;赵明;李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68;H01M10/663;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林祥翔;张忠波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池 温度 调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电池温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热交换器、空调膨胀阀、冷凝器、空调压缩机、蒸发器、水泵、电池组、加热器、散热器水箱、三通电磁阀、电池温度传感器、车辆控制器、空调控制器和电池控制器,通过联通车辆控制器、空调控制器和电池控制器,并分别检测或控制设置于两个循环管路上车辆部件,通过不同车辆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并整合为不同的温度调节模式,实现了对电池包以及温度调节管路内的温度控制,充分利用管路与电池包的温度差对电池包进行温度调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池温度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经济性和环保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来自电池包,尤其是锂电池动力包。大容量、高能量比的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反应热和电阻热,可能会出现电池温度过高,影响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与此同时,锂电池在低温下,会降低放电功率和效率,锂电池的低温充电,尤其是在0℃以下的温度进行充电,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因此锂电池性能、寿命与其温度关系密切,有必要降锂电池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开始采用液冷系统来实现对电池的降温和加热,以便使得电池包能在最佳温度环境下工作,然而现有的电池包液冷的热管理系统一般功能较少,热管理空调策略较为简易,通常为简单的加热或冷却开关的开启与闭合,且不能充分利用热管理系统的自身热能,会造成热能浪费。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汽车电池温度调节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液冷的热管理系统一般功能较少,热管理空调策略较为简易,不能充分利用热管理系统的自身热能,造成热能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汽车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包括热交换器、空调膨胀阀、冷凝器、空调压缩机、蒸发器、水泵、电池组、加热器、散热器水箱、三通电磁阀、电池温度传感器、车辆控制器、空调控制器、电池控制器以及主动冷却模式、被动冷却模式、主动加热模式、被动加热模式;
所述冷凝器、空调压缩机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循环管路;
所述蒸发器的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空调压缩机和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循环管路上,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空调膨胀阀连接于冷凝器和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循环管路上;
所述水泵、电池组和加热器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循环管路上;
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连接于热交换器上;
所述电池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电池组上;
所述散热器水箱的一端通过三通电磁阀连接于热交换器和水泵之间的第二循环管路上,散热器水箱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热交换器与加热器之间的第二循环管路上;
所述空调控制器与蒸发器电连接,用于控制蒸发器的工作,电池控制器分别与三通电磁阀、水泵和电池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控制三通电磁阀、水泵的工作以及接收电池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车辆控制器分别与电池控制器、空调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交换和处理控制信号,并与空调膨胀阀电连接。
所述主动冷却模式中,电池控制器开启水泵并通过三通电磁阀连通电池包与热交换器,空调控制器开启蒸发器,车辆控制器开启冷凝器,使电池进行降温;
所述被动冷却模式中,电池控制器开启水泵并通过三通电磁阀连通散热器水箱,通过散热器水箱使得电池进行降温
所述主动加热模式中,电池控制器开启水泵并通过三通电磁阀连通电池包与热交换器,并开启加热器,使电池进行升温。
所述被动加热模式中,电池控制器开启水泵并通过三通电磁阀连通电池包与散热器水箱,加热器不开启,通过散热器水箱中冷却液的余热使电池进行升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68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