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PTA、差别化聚酯及其制备的差别化聚酯纤维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65281.7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9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芳;李琪;庞学松;陶仁中;胡克勤;范艳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63/183 | 分类号: | C08G63/183;C08G63/78;C08K13/06;C08K9/06;C08K5/092;C08K3/34;C08K5/42;C08K3/04;C08K7/08;C08K3/36;D01F6/92;D01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侯桂丽 |
地址: | 312081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酯纤维 改性 制备 差别化聚酯 差别化 聚酯 抗静电性能 改性聚酯 合成聚酯 品质效果 生产技术 整体功能 电荷 湿环境 水份 释放 平衡 吸收 积累 | ||
本发明属于改性聚酯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PTA,并进一步公开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制备的差别化聚酯和差别化聚酯纤维。本发明所述改性PTA在合成聚酯及聚酯纤维中体现为能够吸收和释放水份,平衡湿环境,同时有利于积累的电荷及时转移,提高聚酯及聚酯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并显著提升了制得聚酯及聚酯纤维的整体功能和品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改性聚酯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PTA,并进一步公开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制备的差别化聚酯和差别化聚酯纤维。
背景技术
涤纶,即聚酯纤维,作为纺织原料的一种,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因纤维大分子链的刚性较大、弹性模量高、且纤维不易变形,故其织物强度好,具有洗后不皱、可以免熨烫、坚牢挺刮、易洗易干的优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服用纺织原料。涤纶可用于制作特种材料如防弹衣、安全带、轮胎帘子线,渔网、绳索、滤布及绝缘材料等等。现有技术中,涤纶主要是以聚酯为原料经纺丝制成。
聚酯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后再经缩聚反应而制得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酯的公定回潮率为0.4%,是毛、麻纤维的1/30,且电阻率很高,这使得聚酯纤维的吸湿性很差,且纤维电阻率高达1015Ω·cm以上。所以,聚酯纤维通常被认为是绝缘体,作为服用面料时存在较闷不透气、较沉重,易产生静电火花和吸灰尘,穿着不舒服的劣势。现有服用面料除了面料的舒适性外,更对其吸湿抗静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吸湿抗静电纤维的性能主要是指抗静电性,即其快速消除静电荷的能力,在标准状态(RH65%,20℃)下,若电阻率≤109Ω·cm,属非常好的抗静电纤维,若电阻率在1010-1012Ω·cm,则属好的抗静电纤维,在工业、服用领域有极其重要意义,而良好的吸湿性更有助于提高抗静电和织物的服用舒适性。
精对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是合成聚酯的主要原料,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酯。而国内市场中,有75%的聚酯则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即涤纶),可见,PTA的性能对聚酯纤维的合成及其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对于改性聚酯的研究,人们都只将目光聚焦于在聚酯合成(单体PTA、乙二醇)过程中添加具有某种功能的第三单体--添加剂,以期待赋予聚酯某种特点功能。但是上述改性思路中,由于PTA和乙二醇是直接聚合成聚酯的,这使得添加剂与聚酯的相互作用时间较短,导致某些不良反应来不及释放,相互融合较差,协同效应不够充分,因此不能充分发挥添加剂的功效,并且还会产生很多副反应,严重影响聚酯的力学等整体功能和品质效果。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通常还需要额外增加加工工艺过程,提高了成本。
改性聚酯及其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是改性PTA,而目前并没有关于如何开发具有吸湿抗静电性能的PTA的报道,对于PTA产品,现有PTA的制备主要是从纯化工艺予以考虑,即减少对羧基苯甲醛等杂质的含量,以降低在PTA后续的缩聚反应中杂质对反应的影响,几乎没有考虑通过开发一些新的PTA品种或改性PTA应用于一些特殊材料,如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改性材料等。所以一直以来PTA产品单一,且几乎一成不变,一直没有细化产品和专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因此开发用于合成具有吸湿抗静电性能聚酯纤维的专用PTA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PTA、差别化聚酯及其制备的差别化聚酯纤维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未经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52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