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水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52193.3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8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和德亮;吴涛;罗小东;朱金华;李发茂;肖世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建工赛利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24/42;C04B103/50;C04B14/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粉 清水混凝土 制备工艺 掺合料 混凝土 混凝土表面 黏性 胶凝作用 镜面效果 重量份数 粉煤灰 水泥 泵送剂 光泽度 掺加 均一 细砂 碎石 环境保护 排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水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水泥180~410份、水120~150份、中砂400~570份、细砂250~350份、碎石1000~1120份、粉煤灰30~70份、玻璃粉30~120份、泵送剂5~12份。玻璃粉作为掺合料使用,降低了水泥的用量,减少了CO2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且掺加了玻璃粉的混凝土表面具有良好的镜面效果,制成的清水混凝土色泽均一、光泽度高;且玻璃粉用作掺合料使用时具有良好的胶凝作用,增强了混凝土的胶黏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水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速,废玻璃产量日益增加。我国每年的废弃玻璃约450~750万吨,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5%。这些废弃玻璃部分被重新加工成新玻璃,但因为加工的成本昂贵,利用率低,大部分作为垃圾被丢弃,未能充分利用。而由于废玻璃是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将其填埋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废玻璃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将废玻璃用于混凝土的研究热潮,并取得了很多可用于实践的研究成果,把废弃玻璃应用于混凝土中将具有很大的潜在效益。
但是,目前国内仍主要将废玻璃用作骨料添加在混凝土中,添加量比较低,仍会有大量的废玻璃未被利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水混凝土,该清水混凝土中利用玻璃粉替代部分水泥使用,增大了废玻璃的利用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清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水泥180~410份、水120~150份、中砂400~570份、细砂250~350份、碎石1000~1120份、粉煤灰30~70份、玻璃粉30~120份、泵送剂5~12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玻璃粉作为掺合料使用,降低了水泥的用量,减少了CO2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且掺加了玻璃粉制备的混凝土表面具有良好的镜面效果,制成的清水混凝土的色泽均一、光泽度好;且玻璃粉用作掺合料使用时具有良好的胶凝作用,增强了混凝土的胶黏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泵送剂包括聚羧酸减水剂和缓凝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聚羧酸减水剂是一种高性能减水剂,起分散作用,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而不引起明显的缓凝,低掺量下能发挥较高的塑化效果,保坍性能好。缓凝剂的使用能够降低水泥水化放热速率,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和降低水化热峰值的大小,从而减少温度裂缝的出现。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聚羧酸减水剂选择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或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中含有羧基、磺酸基、聚氧乙烯基和β-环糊精,使用时混凝土拌和物无泌水、离析现象,且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较快。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凝剂选择高糖木质素磺酸盐、羟基羧酸盐、氯化锌、硼酸盐、磷酸盐、磷石膏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组分均能延缓混凝土的水化,形成的混凝土的外观优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组分中还包括有1~2份自乳化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自乳化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是将聚醚消泡剂和有机硅消泡剂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高效消泡剂,具有表面张力低、消泡迅速、抑泡时间长、成本低、用量少、应用面广的特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乳化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包括如下的制备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建工赛利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建工赛利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521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