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硝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6692.7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3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子然;王宝冬;马静;孙永伟;林德海;马少丹;李永龙;孙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8/02 | 分类号: | B01J38/02;B01J38/48;B01J38/60;B01J38/64;B01J38/66;B01D53/96;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王化平;陈月芳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再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脱硝催化剂再生领域,公开了脱硝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包括:1)将废脱硝催化剂进行预处理,得到干燥的待生剂;2)将所述待生剂放入引发液中进行一次浸渍,并去除多余的引发液得到一次浸渍剂;3)将所述一次浸渍剂放入活性补充液中进行二次浸渍,再去除多余的活性补充液得到二次浸渍剂;4)将所述二次浸渍剂进行干燥和焙烧,得到再生脱硝催化剂;其中,所述引发液为碱性溶液。提供简便的脱硝催化剂再生方法,实现恢复脱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和降低SO2氧化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硝催化剂再生领域,具体涉及脱硝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但是其燃烧过程中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大量 的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区域性灰霾、酸雨等污染事件的重要前体物,是 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针对NOx排放的环境法 规愈加严厉。2012年1月1日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 新建火电机组NOx排放量要达到100mg/Nm3。2014年8月23日,国家发改 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燃煤机组提出NOx排放量低于50mg/Nm3的严格要 求。我国环境保护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NOx的排放总量要在 2015年排放量2046.2万吨的基础上降低15%。截至2016年底,投运烟气脱 硝的机组已占我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3.6%。
作为脱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硝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约24000小时, 即脱硝催化剂在运行三到四年后,其催化活性将不能满足脱硝工程要求,需 要更换新催化剂或再生使其恢复活性。2013年8月11日,我国发布的《关 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大力发展脱硝催化剂制备 和再生。2014年8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监管工作的 通知》也明确:鼓励废烟气脱硝催化剂(钒钛系)优先进行再生。对废烟气脱 硝催化剂进行再生,可节省废催化剂的处置费用和新催化剂的购买费用以及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SCR脱硝催化剂中主要含有脱硝钛白粉、三氧化钨、五氧化二钒等。大 多数情况下失效SCR催化剂的本征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的减低,通过再生 能使催化剂恢复初始活性的90~100%。再生技术是恢复催化剂活性、延长使 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废弃处理的有效途径。因此,针对结构完整的 废旧脱硝催化剂,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再生,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催化剂再生工艺主要分为四个工序,机械清灰、化 学清洗、活性植入和热处理。最为常见的活性植入工艺是将清洗后的脱硝催 化剂完全干燥后浸入含有钒的活性补充液若干时间,后经过热处理后使得负 载在催化剂微孔中的钒固化。然而,该工艺会导致钒平均分散在催化剂的基 体中,无法使得钒选择性地分布在催化剂表面。一般而言,为了提高再生催 化剂的脱硝性能钒的负载量也会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导致了较高的 SO2/SO3转化率,使得脱硝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烟气中的SO3和NH3生产较 多的硫酸氢铵,进而造成下游的空气预热器堵塞和腐蚀等许多工程问题。此 外,过多的钒上载到催化剂中造成再生成本较高。
文献中报道,由于NOx还原反应受传质控制,反应速度较快,并且反应 只发生在催化剂表面0-200μm区域内。SO2氧化反应受动力学控制,反应速 度较慢,因而SO2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表面200μm更深的区域。因此,在 催化剂活性植入时,将钒选择性地分布在催化剂表面0-200μm区域内,不仅 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脱硝反应,同时可以实现SO2/SO3转化率不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66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甲醇制烯烃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