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上风电场的船舶交通管理及海缆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6107.3 | 申请日: | 201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4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源;徐晓燕;阳熹;汪少勇;刘晋超;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G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陈金普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缆 立体监测系统 运营平台 监测 应变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 交通工具 扰动 船舶交通管理 海上风电场 海缆监测 海上风电 海域 报警信号 故障损失 海缆故障 快速处理 通讯控制 运行状态 运营成本 察觉 警戒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风电场的船舶交通管理及海缆监测系统,涉及通讯控制技术领域,包括监测运营平台、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和3D立体监测系统;监测运营平台分别与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和3D立体监测系统连接;3D立体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并确定位于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的交通工具运行状态;将相关的数据及报警信号发送给监测运营平台;通过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和3D立体监测系统对海缆及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的交通工具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将相关数据和信号发送给监测运营平台进行处理分析,可快速处理海缆故障,同时也可察觉交通工具在警戒海域带来的潜在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和故障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场的船舶交通管理及海缆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10m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kW,海上风电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清洁能源开发重点;由于海上风电场分布广阔、海上气候环境恶劣,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增加,海域内的养殖、渔网及船锚对海缆的机械损伤事故时有发生。
传统技术中配置了海缆在线监测系统,对海缆的温度和扰动进行了监测,由于只对海缆的温度和扰动进行监测,无法全方位地获取海缆及危及海缆的情况,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加大了运营的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无法获取海缆及危及海缆的情况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场的船舶交通管理及海缆监测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场的船舶交通管理及海缆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运营平台、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和3D立体监测系统;
所述监测运营平台分别与所述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所述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和所述3D立体监测系统连接;
所述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海缆的温度及应变并进行报警,且将对应的温度数据、温度报警信号、应变数据及应变报警信号发送给所述监测运营平台;
所述海缆扰动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海缆外部扰动并进行预警,并将对应的海缆扰动数据和海缆扰动预警信号发送给所述监测运营平台;
所述3D立体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并确定位于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的交通工具运行状态,并将所述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发送给所述监测运营平台,供所述监测运营平台处理分析;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包括潜水器、船舶及飞行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3D立体监测系统包括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雷达系统;所述监测运营平台分别与所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所述雷达系统连接;所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确定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所述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所述雷达系统用于确定不具备自动识别功能的所述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雷达系统可以全方位覆盖不同条件的交通工具,防止交通工具对海缆及海上升压站造成破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3D立体监测系统还包括高频电台;所述监测运营平台与所述高频电台连接;
其中,在所述监测运营平台接收到所述交通工具的运行状态后,通过所述高频电台对位于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的所述交通工具进行引导驱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到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的交通工具运行状态后,通过高频电台对危及海缆及海上升压站的交通工具进行引导驱离,可避免交通工具对海缆的破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海缆温度应变监测系统包括第一定位模块,所述第一定位模块用于确定发生温度及应变故障的海缆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温度报警信号和所述应变报警信号包含对应的所述位置信息;
所述海缆扰动监测系统包括第二定位模块,所述第二定位模块用于确定发生扰动预警的海缆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海缆扰动预警信号包含对应的所述位置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61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