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菌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2796.0 | 申请日: | 2018-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6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潘世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塑料 重量份 制备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 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茂金属聚乙烯树脂 制备方法和应用 螺杆挤出工艺 技术要点 聚乙烯基 抗菌产品 抗菌效果 抗菌性能 丙烯 混合物 硫酸盐 络合物 苯基 羟基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塑料,属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由包括50~60重量份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50~60重量份的茂金属聚乙烯树脂、10~15重量份的聚乙烯基硫酸盐、5~9重量份的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铜(II)络合物的混合物经螺杆挤出工艺制备而得。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菌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抗菌塑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效果持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抗菌塑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1872年德国科学家拜耳首次人工合成酚醛树脂以来,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塑料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塑料制品以其优美的外形,鲜艳的色彩和低廉的价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使用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深受大众的青睐。
然而,正是这些人们天天接触的塑料制品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害:塑料制品的表面经常滋生或沾污多种致病微生物,给天天接触它们的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据检测,多数宾馆的坐便器上都有大量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四联球菌等微生物,而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的门把手菌落数有时竟然可达200以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抗菌塑料在日常生活制品中的应用越来越欢迎。如厨房、卫生间里面长期和水接触的塑料器件,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里面,很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和霉菌,而这些制品又经常与人体或食品接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塑料,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效果持久。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抗菌塑料,由包括50~60重量份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50~60重量份的茂金属聚乙烯树脂、10~15重量份的聚乙烯基硫酸盐、5~9重量份的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铜(II)络合物的混合物经螺杆挤出工艺制备而得。
进一步,所述聚乙烯基硫酸盐为聚乙烯基硫酸钾、聚乙烯基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所述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铜(II)络合物采用下述方法制备:由包含丙烯单体和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反应物单体与引发剂混合并发生聚合反应得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后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铜盐发生络合反应制得;所述丙烯单体、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和铜盐的重量比为10:1.5~3:0.5~1,所述引发剂的重量是丙烯单体重量的15~24%。
更进一步,所述引发剂为双氧水。
更进一步,所述铜盐为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在反应物单体与引发剂混合之前,将所述反应物单体和饱和低级醇配成重量百分比浓度按丙烯单体的重量计为10~30%的反应物单体的醇溶液。
更进一步,所述饱和低级醇为甲醇、乙醇、正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在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铜盐混合之前,将重量比为1:10~15的铜盐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30%氨水的配成铜盐的氨水溶液。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茂金属聚乙烯树脂、聚乙烯基硫酸盐、丙烯-对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铜(II)络合物混合均匀,经过温度为170~180℃的螺杆挤出工艺,即得抗菌塑料。
本发明还提供由上述抗菌塑料制成的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2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