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道质量指示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10446.0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17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左君;韩双锋;王森;徐国珍;王爱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刘伟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道 质量 指示 上报 周期 配置 方法 终端 网络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质量指示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方法包括:获取第一信令中的第一CQI上报周期;检测第二信令中是否有第二CQI上报周期;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检测出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则根据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配置CQI的上报周期;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没有检测出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则根据所述第一CQI上报周期配置CQI的上报周期,能够通过第二信令快速调整CQI的上报周期,克服单纯基于RRC信令配置CQI上报周期的弊端,避免现有通过RRC信令调整CQI上报周期,导致的在某些场景下需要频繁发送RRC信令引起的开销过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技术通过动态选择与信道状况相匹配的调制和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可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吞吐量。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基站向终端下发参考信号,终端估计信道状况,并以CQI的形式反馈给基站,基站根据终端反馈的CQI选择MCS。目前,CQI的上报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配置。其中,周期性上报方式中具体的周期参数由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配置。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Forth Generation,4G)高速移动场景中,以高铁通信场景为例,由于列车高速运行,信道变化较快,若CQI的反馈周期间隔较大,基站接收到终端反馈的CQI是过时的;若CQI反馈周期间隔较小,会占用较多上行信道资源,开销较大。现有系统中,基站会根据终端反馈的CQI保守地进行MCS选择,导致系统传输速率受限。
具体地,目前在高铁通信场景中,基站的组网方式如图1所示,基站在铁轨两边呈“之”字型部署,每3个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Head,RRH)连接到一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上,组成一个小区。在高铁通信场景下,列车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相对较固定,且基站到车厢顶部中继(可当作一种终端形式)之间的信道环境是以直射径为主的莱斯信道,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当列车运行在小区中心位置(如图1中区域1)时可以较大的周期反馈CQI,两次反馈间隔之间的CQI可根据预测的信道和用户之前上报的CQI得到;当列车运行在小区边缘位置(如图1中区域2)时,为了测量邻区干扰,应以较小的周期反馈CQI。目前的CQI上报周期由RRC信令配置,其配置周期一般为百毫秒级。
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中高铁通信场景的方案设计需满足移动速度高达500公里/时的性能指标,在这种场景下,终端从小区中心运行到小区边缘的时间可能为十几秒,若通过传统RRC信令调整用户位于小区边缘和小区中心的CQI上报周期需要频繁发送RRC信令,导致开销过大,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CQI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质量指示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解决现有通过RRC信令调整CQI上报周期,导致的在某些场景下需要频繁发送RRC信令引起的开销过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信道质量指示上报周期的配置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信令中的第一CQI上报周期;
检测第二信令中是否有第二CQI上报周期;
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检测出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则根据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配置CQI的上报周期;
若在所述第二信令中没有检测出所述第二CQI上报周期,则根据所述第一CQI上报周期配置CQI的上报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04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