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输送工具的三维打印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93314.2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1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W.R.沙尔克;K.M.英格利施;J.M.罗曼;K.E.斯维尔;D.R.小奥蒂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主分类号: | B29C64/321 | 分类号: | B29C64/321;B29C64/357;B33Y4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佘鹏;刘茜 |
地址: | 美国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输送 工具 三维 打印机 | ||
3D打印机和方法包括筒接收器,以保持材料筒,该材料筒将构建材料从3D打印机接受到该材料筒中,并使得可从该材料筒获得构建材料。该3D打印机的第一输送系统运送用于3D打印的构建材料。该3D打印机的第二输送系统有助于从3D打印中回收过剩的构建材料。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AM)可包括三维(3D)打印以形成3D物体。特别地,3D打印机可将例如粉末之类的构建材料的连续层添加到构建平台。3D打印机可在计算机控制下选择性地固化每层的多个部分,以产生3D物体。所述材料可以是粉末或粉末状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复合材料和其他粉末。所形成的物体可以是各种形状和几何构型,并且可通过例如3D模型之类的模型或其他电子数据源产生。制造可涉及激光熔化、激光烧结、电子束熔化或热熔合等。模型和自动控制可有助于分层制造和增材制造。对于产品,AM可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用途产品以及原型。
附图说明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并参考附图描述了某些示例,在附图中:
图1A-3是根据本技术的示例的3D打印机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示例的3D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示例的3D打印机的框图;
图7A和图7B是根据本技术的示例的操作3D打印机的方法的流程框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示例的AM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产生3D物体的3D打印机的成本可能至少部分地与构建材料的成本相关。另外,增加的成本可能源自采用打印机外部的专用资源、用于支持打印机的操作的额外地板空间以及可与某些打印机一起用于混合和提取构建材料的外部设备。
本技术的示例可涉及一种3D打印机,其具有筒接收器,例如槽、接受器、腔等,以接收材料筒。该3D打印机可从材料筒供应材料作为用于打印的构建材料。该3D打印机还可将材料接收到材料筒中,所述材料例如来自3D打印的过剩构建材料。该3D打印机可包括多于一个筒接收器。例如,前述筒接收器可以是再循环筒接收器,并且以材料筒作为再循环材料筒。该3D打印机还可包括新筒接收器,其保持新材料筒,并且使得可从该新材料筒获得新材料作为用于打印的构建材料。
此外,该3D打印机可具有构建平台,来接收构建材料以形成3D物体。此外,该3D打印机的第一输送系统可有助于将新材料和再循环材料作为构建材料运送到例如构建封壳(build enclosure),例如构建腔室、构建桶等。该构建封壳可至少部分地包含构建平台或以其他方式与之相关联,3D打印机在该构建平台上打印或生成3D物体。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输送系统包括气动输送系统。第二输送系统可有助于从构建平台和构建封壳回收过剩的构建材料或粉末。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输送系统包括真空系统。
示例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它可接收新材料并且还处理再循环材料。打印机输送系统可包括例如用于在3D打印机内内部运送材料的闭环或基本上闭环的材料处理系统。某些示例通常可能不采用外部专用资源、与打印机分开的广阔地板空间或者外部设备来混合粉末或从未熔合粉末获取3D物体。另外,示例可有助于再循环材料的处理。在示例中,3D打印机内的再循环材料可被装载到打印机中内部保持的筒中。填充有回收的材料或再循环材料的筒可被移除并存储以备将来使用。因此,一些示例可提供添加材料和从3D打印机移除材料。对于特定示例,再循环材料可保持基本上没有外部污染物。闭环材料处理可减少未知材料进入3D打印机等风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输入到打印机的材料是新材料。材料输入也可能或间歇地包括再循环材料,但是再循环材料可能更常见地是从打印机移除,而不是输入到打印机。同样,再循环的材料可因打印操作而产生,并被内部存储。然而,再循环材料的量可能会超过内部存储容量,并从打印机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未经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933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