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可见光波长转换部的头部佩戴型影像呈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79358.X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0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富田浩史;菅野江里子;藤井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基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9/64 | 分类号: | H04N9/64;G09G5/02;H04N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方喜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可见光 波长 转换 头部 佩戴 影像 呈现 装置 | ||
提供一种头部佩戴型影像呈现装置,其具有可见光波长转换部,用于对可见光波长区域中的一部分波长区域的敏感度相较于可见光波长区域中的其它波长区域降低的使用者。一种头部佩戴型影像呈现装置,用于对可见光波长区域中的一部分波长区域的敏感度相较于可见光波长区域中的其它波长区域降低的使用者,所述头部佩戴型影像呈现装置具备:摄像部,其对使用者的视野方向进行拍摄来获得第1影像信息;波长转换部,其将所述第1影像信息中的用于至少所述一部分波长区域的颜色信号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表现所述其它波长区域内的颜色的颜色信号,并输出基于该转换后的颜色信号的第2影像信息;以及影像呈现部,其基于所述第2影像信息,将波长转换后的使用者的视野方向的影像呈现给使用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可见光波长转换部的头部佩戴型影像呈现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每年的失明者人数高达16000人,其主要原因除了严重的外伤之外,大致可分成起因于视网膜内层的障碍、以及起因于视网膜外层的障碍这两种。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视网膜脱落这样的视网膜变性疾病中,已知视网膜外层会选择性地变性。视网膜的光感受及其信息传递机制是:入射的光、影像信息由位于视网膜外层的光感受细胞(视细胞)感受到,并传递到视网膜内层。该信息由位于视网膜内层的构成视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传送至脑。如此,在视网膜中能够感受光即影像的细胞仅有视细胞,如果视细胞因某些因素发生变性、消失,则即使其它细胞是正常的,也会失明。
根据视细胞的光感受方式,可知在通过存在于视细胞的光感受蛋白质感受到光后,需要各种各样的蛋白质的连锁反应。从这样的方式来看,以往认为无法通过导入单一的基因来赋予光感受能力。与此相关联,为了给予神经细胞光感受能力,已报告有最少需要将3种蛋白质(即,抑制蛋白、视蛋白、G蛋白质α亚基)导入到一个细胞中(非专利文献1)。
Nagel等人(非专利文献2)报告了:从绿藻类衣藻(Chamydomonas)分离出的光敏感通道-2(以下也称为“ChR2”)兼具光感受能力和阳离子选择透过性;以及通过导入ChR2基因能够将光感受能力给予培养哺乳类细胞(HEK293、BHK)等。从绿藻类团藻发现了对红色具有感受性的同样的基因(非专利文献3)。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使用将源自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光敏感通道-1的N末端区域与源自团藻的光敏感通道(Channelrhodopsin)融合而得到的、源自改性过的团藻(Volvox carteri)的光感受光敏感通道蛋白质,能够改善该光敏感通道的细胞膜上的表达效率(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WO2011/019081
非专利文献1:Zemelman BV et al.,Neuron.2002 Jan3;33(1):15-22
非专利文献2:Nagel G et al.,Proc Natl Acad SciU S A.2003 Nov 25;100(24):13940-5
非专利文献3:Freng Zhang et al.,Nature Neuroscience,Volume 11,Number6,June 2008:p631-633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基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基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79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