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模制混配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3291.2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2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约亨·恩特尔;马蒂亚斯·比恩米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K5/5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沈敬亭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模制混配物 | ||
本发明涉及组合物、由其生产的热塑性模制混配物以及进而基于其的制品,所述组合物、模制混配物和制品除了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外还包含至少一种来自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亚环烷基酯的组的另外的聚酯,并且包含至少一种有机次膦酸盐和/或至少一种有机二次膦酸盐、蜜勒胺和聚磷酸三聚氰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合物和由其可生产的模制混配物、以及进而基于其的制品,所述组合物、模制混配物和制品不仅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且还包含至少一种来自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亚环烷基酯的组的另外的聚酯,以及至少一种有机次膦酸盐和/或至少一种有机二次膦酸盐和至少一种缩合的三聚氰胺衍生物和至少一种三聚氰胺衍生物与磷酸或缩合磷酸的反应产物。
背景技术
尤其由于其良好的电子指数,例如关于介电强度和比击穿电阻,聚酯是电子和电气应用中通用的材料。由于电流传导部件附近发生火灾的风险,所以经常使用阻燃的材料。根据使用领域,正在寻求的不仅是良好的自熄性,例如,UL94V-0分类(保险商实验室公司(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Inc.),安全标准(Standard of Safety),“用于在设备和器具中的零件的塑料材料的可燃性的测试(Test for Flamm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for Parts in Devices and Appliances)”,第14至18页,诺斯布鲁克(Northbrook)1998),而且还有低可起燃性。例如,IEC 60335-1,针对距离电流0.2A的电流传导部件3mm的距离内的无人操作的家用电器中的部件,指定了成品部件上根据IEC 60695-2-11的灼热丝测试,其中在750℃的灼热丝温度下必须没有超过两秒钟的火焰出现。经验表明,由于成品部件的未定义几何形状或另外损坏热流的金属触点,成品部件上的测试结果不直接对应于在相同的灼热丝温度下在定义的圆形基板上根据IEC 60695-2-13进行的测试结果,特别是因为根据IEC 60695-2-13,即使火焰出现持续少于5秒,试样也被认为是未起燃的。
为了确保同样在成品部件中的材料,并且不管几何形状,即使在灼热丝温度为750℃下,也不显示出具有长于2秒的燃烧时间的火焰,日益希望根据IEC 60695-2-13在基板测试中具有更大安全余量的材料,这意味着在超过并且高于标准要求下,甚至在比750℃明显更高的灼热丝温度下,仍然不起燃,在该背景下“不起燃”不被解释为意味着,根据IEC60695-2-13,火焰出现5秒,而是被解释为意味着按照字面意思根本没有火焰,即,燃烧时间为0秒。为了考虑成品部件的可变厚度,这应该在具有至少3mm的壁厚的测试基板上以及还有在具有0.75mm的最大壁厚的薄测试基板中以相同的方式实现。
近来,尤其出于生态原因,越来越需要无卤溶液。
由于基于塑料的制品的经常复杂的构造(特别是在家用电器领域中),也日益希望具有相对较低收缩率的材料,这也一起减少了翘曲并且因此有利于构造和模具配置。
从技术数据表中已知,对于相同含量的填充剂或增强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混合物展现出比不含PET部分的相应PBT更低的加工收缩率。然而,PBT+PET共混物的一个问题是在高于熔点的温度下发生酯交换的风险,所述酯交换可能导致不希望的副作用,例如,延迟结晶[热塑性塑料手册,第二次修订版,2015,Olagoke Olabisi(编辑),Kolapo Adewale(编辑),CRC出版公司,美国,第331页(Handbook of Thermoplastics,2nd revised ed.2015,Olagoke Olabisi(ed.),KolapoAdewale(ed.),CRC Press Inc.USA,p.331)]。然而,还不知道在根据IEC60695-2-13的灼热丝可起燃性测试中用于改进性能的特定添加剂在多大程度上会对酯交换产生负面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32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