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深度污泥处理回收在废水处理装置中的磷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1110.2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23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马蒂厄·德拉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伊士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1/04;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潘璐;刘继富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深度 污泥 处理 回收 废水处理 装置 中的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回收在待处理的流出物中存在的磷的方法和设备,包括以下步骤:从待处理的流出物中生物脱磷的步骤,分离来自步骤i的经处理的水和污泥的步骤,来自步骤ii的污泥的至少一部分的厌氧水解步骤,来自步骤iii的流出物的液体/固体分离步骤,来自步骤iv的污泥的至少一部分的深度处理步骤,来自步骤v的流出物的至少一部分再循环到步骤iii的步骤,和从来自步骤iv的流出物中回收存在的磷的步骤。
本发明涉及回收在待处理的流出物中存在的磷的方法,还涉及能够实施所述方法的设备。
目前正在寻求对矿物资源的任何方式的保护,该过程正在迅速加快,并且当人群对其环境质量敏感时,在净化装置的废水处理过程中回收磷尤为重要。
磷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目前还没有它的替代品的解决方案。它对人类生命至关重要,我们的身体含有约800克的磷,是人体内存在的次于钙的第二丰富的矿物质。磷存在于在每个细胞中并且其在人体新陈代谢、我们的神经系统以及骨骼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植物也很重要,因为磷可以帮助植物将营养转化为生长素。
从地下提取的大约90%的矿石被用作肥料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90亿,必须确保为粮食作物提供足够的含磷肥料。
事实上,虽然农业需要磷,但净化装置操作者必须将磷除去,以避免淡水系统的富营养化。此外,在水道中过量营养物的存在导致过度丰富的植物生长,特别是藻类生长。结果,细菌几乎消耗了水中存在的所有氧气,从而使鱼类和水生动物窒息。
去除过程包括以下问题:磷酸盐是含磷的盐,与镁和氨水结合形成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铵镁结晶是一种阻塞管道、泵和其他设备的物质,因此破坏生产并使维护成本非常高。
多年来,已经开发并实施了废水处理技术,目的是将已经净化的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也就是说降低了污染,特别是颗粒、碳基、含氮和含磷污染。
目前,净化装置通过两种可以互补的方式进行磷处理:
-在物理化学方面,通过添加金属盐,例如氯化铁;这引起磷的沉淀,然后通过分离器从水处理系统中提取磷,磷被保留在由分离产生的污泥中;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收磷,但最普遍的方式是磷的矿物形式的沉淀/结晶方法,磷的矿物形式例如磷酸铵镁结晶或磷灰石;
-在生物学方面,通过生物脱磷过程的建立在污泥中过度积累磷,其原理在于将最初存在于未处理的水中的磷掺入细胞生物质中,然后与剩余污泥一起排出。
通过连续的厌氧处理步骤和好氧处理步骤,和在这两个步骤之间的污泥再循环进行生物除磷。
实际上,一些细菌(聚磷菌或PAO)的优点是当磷经受交替的厌氧和好氧条件时,磷以多磷酸盐颗粒的形式浓缩。PAO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酸盐,当它们进入好氧条件时,它们积累磷酸盐的量大于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的量。
因此,通过以流出的污泥的形式提取这些细菌,降低流出物中的磷酸盐浓度。
当需要从废水的污泥中回收磷时,特别是当PAO细菌处于厌氧条件下(例如在通过厌氧消化的污泥处理期间)以及当它们释放之前过量积累的磷时,必须要有具有足够高的磷浓度的流出物。
因此,当生物脱磷后得到的剩余污泥处于厌氧条件下时,由此产生的流出物中含有可溶性磷,然后,根据所需的矿物形式,通过加入镁、钾或钙等离子沉淀矿物形式的磷来进行回收。
一种能够回收磷的常规系统,例如在图2中所示,能够通过一系列厌氧和好氧区(随着污泥再循环)的存在来回收磷,使得能够通过PAO过度积累磷,并通过厌氧消化,从厌氧消化中释放出高浓度的磷。尽管该处理系统能够回收浓缩物中含有的磷的约90%,但这仅占引入净化装置的总磷的10%至15%。这是因为大部分磷仍然留在脱水污泥中。
用于回收磷的常规方法是通过沉淀/结晶在净化装置处的分离液(centrates)或厌氧分解产生的沼渣(digestates)来进行的,并具有以下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伊士国际公司,未经苏伊士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1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