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别用于机动车辆中液压离合器致动装置的主缸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0587.0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7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A·雷恩特;H·斯坦梅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FTE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7/08 | 分类号: | F15B7/08;F16D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江漪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特别 用于 机动车辆 液压 离合器 装置 | ||
主缸(10)具有缸壳体(12),在该缸壳体(12)中可通过活塞杆(18)在活塞闲置位置与活塞致动位置之间移动的活塞(14)可变地界定压力腔室(16)。球头在凹部中以高度紧凑的方式直接贴靠于活塞,使得通过活塞杆施加的压力(D)可以总是直接传递给活塞。此外,形状配合连接位于插入部件的底切部与止动端之间,使得在活塞致动位置上经由活塞杆施加的拉力(Z)加强了形状配合连接,以确保高度拉出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缸。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中液压离合器致动装置的主缸,诸如汽车工业中大规模使用的主缸。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中的常规液压离合器致动装置具有主缸,该主缸与填充有液压流体的储液器连接。主缸包括缸壳体,活塞在缸壳体的壳体孔中被引导成可纵向位移。主缸活塞在缸壳体的壳体孔中界定压力腔室,并且可以经由活塞杆借助于离合器踏板受到致动力作用。主缸的压力腔室通过压力管线与副缸的压力腔室液压连接,使得通过压下离合器踏板而在主缸的压力腔室中产生的压力可通过压力管线中的流体柱传递给副缸的压力腔室。副缸同样包括具有壳体孔的缸壳体,界定副缸的压力腔室并且因此可以受到主缸中产生的压力作用的活塞被接纳在该壳体孔中以可纵向位移,该活塞设置成与离合器的释放轴承操作地连接。因此,离合器的释放轴承可以通过副缸活塞受到致动力作用,以便通过脱开机构将离合器压力板与离合器驱动盘分离,从而将马达与机动车的变速器分离。
从文献EP 1 655 521 A1中已知一种主缸,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液压离合器致动装置的主缸,该主缸包括具有活塞的缸壳体,该活塞在缸壳体中被引导成可纵向位移。在缸壳体中可变地界定压力腔室的活塞可借助于可枢转地与活塞连接的柱塞从闲置设定位移到致动设定,以及反向地从致动设定位移到闲置设定,并且能够通过离合器踏板被加载力。为了使柱塞与活塞可枢转地连接,柱塞具有球形端部,该球形端部接纳在活塞外端部处的凹部中并且借助于插入构件保持在其中,该插入构件具有球座和与球座相关的导入套筒底切部。插入构件本身在活塞的台阶式凹部中借助于组合的摩擦(压配)和机械形状连接固定于活塞,该连接形成在插入构件的沿压力腔室方向在球座上游的大致圆柱形的紧固部段的外周界处,这需要一定量的轴向安装空间。
当主缸被致动时,柱塞与活塞之间的连接仅受到压力作用,现有技术的插入构件一般能够容易地抵抗该压力。主缸活塞从缸壳体中的致动设定到其闲置设定的复位通常通过存在于主缸与副缸之间的压力管线中的流体柱来实现,该流体柱由于离合器的弹簧力而被从副缸推回到主缸,并在主缸的压力腔室中通过复位作用来液压作用在主缸活塞上。
然而,特别地,在组装主缸或在作用于离合器踏板上的情况下,由于拉动柱塞或离合器踏板也可能产生拉力,并且这些力必须被柱塞与活塞之间的连接接受,而该连接不被损坏也不脱开。在这方面,在根据限定类型的现有技术的主缸的情况下,活塞远离压力腔室的一侧上的插入部分有利地通过导入套筒处的邻接端部突出超过活塞中的凹部,使得在活塞的闲置设定中,邻接端部可以与缸壳体的相关联邻接表面接触,并且拉力远离插入构件与活塞之间的机械形状连接部。
然而,具体在具有设有复位弹簧的离合器踏板的离合器致动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如果驾驶员从离合器踏板滑脱,则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拉力被施加到柱塞,同时活塞或主缸仍然处于致动设定。同样可以想到的情况是,例如由于液压系统的脱气不充分,离合器踏板卡滞,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用力拉回离合器踏板。在这些情况下,还希望柱塞与活塞之间的连接不会由于可归因于误操作的力而受到损坏或脱开。然而,该连接应该仅需要少量的安装空间,以便尽可能普遍地使用,特别在局促的空间条件下。
最后,为了形成柱塞与主缸的活塞之间的枢转连接,在现有技术(DE 196 08 132A1)中还已经提出在活塞的凹部中的柱塞的球头后面粘贴或焊接环形插入构件,以便将柱塞固定于活塞。
发明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TE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FTE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05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